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忠义神武关公成神的缘由

忠义神武关公成神的缘由


关羽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被吴将潘璋斩于临沮后,三百七十多年姓字不彰。在《世说新语》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野史杂记中,记载故事最多的三国人物是曹操,诸葛亮等,基本上没提到关羽。梁以后,关羽显灵的传说开始由荆州等地逐渐向全国扩散。梁末有“陆法和假神以虏任约,梁宣帝咨神以拒王琳”的传说。陈废帝光大年间(567—568),智顗禅师至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爱此山佳胜,欲建寺,而沮洳旋绕,无基可卜。智顗乃入定乔木之下,见金甲神对他说:“余汉寿亭侯也,愿舍此地为挂锡处,请安禅七日,以观其效。”至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加,化湫潭为基址(见《秋镫丛话》)。这自然是佛教徒编造出来以神其教的说法,但由此可见关羽在陈朝已开始被荆州等地的人民神化,不然,智顗也不会利用关羽来神其教了。一说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俞樾:《关帝》,《茶香室三钞》卷十九)。隋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为智顗奏请在玉泉山建寺,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寺西北三百步,有关羽遗庙。开皇十三年至十四年(593—594),智顗在玉泉寺讲授《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其间曾举行盛大仪式,为关羽亡灵授“菩萨戒”,关羽于是成为佛弟子。智顗为天台宗创始人,由于智顗的弘扬,关羽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智顗是一代名僧,曾博得陈、隋两朝数帝及四方道俗隆礼,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他附会关羽之事,当对提高关羽的知名度起了很大作用。自此以后,玉泉寺屡圯屡葺,香火不绝,关羽之名也逐渐为人所知。可以说玉泉寺是最早祭祀关羽的寺庙。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摅《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祠,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祠鬼助土木之功而成,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这说明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荆州玉泉)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记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873)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玭挈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庑下有关云长像。”潼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髯,执令旗,容状可畏”(洪迈:《关王幞头》,《夷坚志·支志·甲》卷九)。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760),“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右为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关羽并未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782),此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64人图形焉”,这64位配享者包括范蠡、孙膑、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礼乐五》,《新唐书》卷十五)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64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祀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祀的位置。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敕封。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祀武成王庙”。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祀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祀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

元末文学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精心刻划了关羽的英雄盖世,在战火兵燹、勇将如云的三国时代,对关羽的描写最具象征意义: “温酒斩华雄”、 “诛颜良”、 “杀文丑”、 “斩秦琪”等意在表现他万人无敌的勇武; “临江会”、 “挑锦袍”等情节突出他大无畏的“神威”; “刮骨疗毒”,刻划了他“大丈夫”气概。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 “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发誓决不“背义忘恩”。结义后, 以誓扶汉室为目标。在魏、蜀、吴三国的军事斗争中,关羽以“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的英雄实践,舍身而取义。 自北宋起,诗词、杂剧、小说、戏曲等,奉关羽为忠义榜样、道德楷模进行讴歌渲染。封建帝王对关羽步步追封,愈封愈隆:由候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关公作为历史人物终于走上了神坛。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关公文化彭允好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8     发布网址:http://bjwb.bjd.com.cn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