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勤俭节约的曹操,为何要“花费巨资”建铜雀台
《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这个记载说明了一个地缘政治上的一个问题。
许都在黄河以南,接近荆州,离孙权、刘备等人的统治区域相对较近。如果曹操继续将政治重心全部放在许都,那么,就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精力来防范南方割据势力偷袭许都。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事觉,承等皆伏诛。”汉献帝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但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他身边有着一帮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拥汉派。汉献帝和董承等人搞的衣带诏事件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件事对曹操的触动很大。
一是曹操取代汉朝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在一段时期内,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二是曹操自己在明处,拥汉派在暗处,而且其力量不可忽视。
将来一旦许都有变,拥汉派得势,那么,对曹操家族及其亲信来讲,其后果是毁灭性的。《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这个记载说明,在河北地区,袁绍很得人心,很有号召力,收揽了许多人才。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审配兄子荣守东门,夜开门内太祖兵,与配战城中,生禽配。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这一段文字,讲述的是曹操攻打邺城时,镇守邺城的审配忠于袁氏,宁死不降的故事。
《三国志·袁绍传》中的这两段记载说明了一个问题,经历了多年的军事割据,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一种观念:黄河以南是曹操的地盘,黄河以北是袁绍的地盘。曹操征战河北时也意识到:河北地区许多人才、名士,把袁绍看成他们的主公,把曹操看成占领者。
基于以上几点,曹操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中心。那么,曹操看上哪块宝地了呢?邺城。为什么是邺城?
第一,从防御南方割据势力的角度想,许都在黄河以南,缺少险要的屏障;邺城在黄河以北,在防御上存在优势。如果把政治中心放在邺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南方割据势力偷袭邺城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如果把邺城建成政治中心,许多人员就可以迁往邺城,包括曹操家人,许都原有的许多政治职能就可以转移到邺城。
第三,邺城在河北地区,属于原袁绍统治区。曹操下定决心要把邺城建成政治中心,就是要告诉原来袁绍统治区的人,无论河南、河北在曹操心中都是一视同仁,从而不让河北地区的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让他们有被征服、被占领的感觉。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在邺城建铜雀台呢?曹操要把邺城建成新的政治中心,可国家的都城还在许都,皇帝在许都,朝廷也在许都。问题是怎么才能够让人认同邺城是新的政治中心?总不能曹操说是,邺城就是啊。
铜雀台建成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强化了邺城的政治地位,既为曹操积蓄政治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和平台,又为将来曹魏的建立起到了政治上的促进作用。在世人心中,铜雀台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
资料来源:搜狐网
转载时间:2020年08月03
日
转载网址:https://www.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