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西安市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情况

西安市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情况
 

西安作为我国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尤其是作为周、秦、汉、唐这些强盛王朝的建都之地,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需求,都会致力于发展以京都为大中心的水陆交通系统。“交通为空间发展之首要条件,盖无论政令推行,政情沟通,军事进退,经济开发,物资流通,与夫文化宗教之传播,民族感情之融和,国际关系之亲睦,皆受交通畅阻之影响,故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交通建设亦居诸般建设之首位。”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如是说。当时就有多条著名通道与周边诸地相互往来,如向东的长安-新丰-潼关道、与荆楚相通的长安-蓝田的武关道、与晋之相通的长安-高陵-蒲津关道、向北的长安-三原-延州道,还有著名的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等等。而以子午道、傥骆道为代表的沟通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蜀道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条。

蜀道,从线路上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骆谷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更确切来说就是连通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道路。蜀道的开通,不仅仅是基于两个区域之间经济交流的需要,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水经注》载“秦人为政,尤重交通,惠文图蜀,先诱蜀人通石牛道”,《史记》中有昭王承之,“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句。交通的通达不仅使蜀地真正纳入秦王朝的版图,更重要的是为秦王朝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资,乃至是军事地位的优势,最终为秦统一六国,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的坚实基础。

陕西境内蜀道自西向东分为故道(又称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道。而现西安境内的道路主要有两条,即子午道、傥骆道。2008年——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对西安市沿秦岭的4个区县中的栈道遗址进行了调查,共登录古栈道栈桥遗址130处。栈道遗址以田峪河、黑河、骆峪河、太平河、涝河、流峪河、沣河、库峪河、小峪河、辋峪河、汤峪河、岱峪河等河流沿岸分布较为密集,蓝桥河、石砭峪、高冠河、紫阁峪、就峪河、泥峪河等河流沿岸也有少量发现。(如图)子午道、傥骆道以及文献记载隋唐时期新辟的几条道路,在实地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如经西骆峪过骆峪河、黑河的傥骆道,经子午峪过沣河的子午道,过库峪河的库谷道,过岱峪河转辋峪河的采谷道,过小峪河的锡谷道等。

除此之外,在流峪河、汤峪河、太平河、涝峪河、田峪河的沿岸也发现有大量栈孔,绵延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这些栈道栈桥已毁,仅余栈孔,一般都在距现水面或路面0.45——3米的崖体上,栈孔有圆形及方形两种,个别遗址还存留有少量石桩、石板,在一些栈道的附近还发现有摩崖石刻,内容多为描述修建栈道的经过或是捐资修建栈道的人名,这都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栈道遗址的历史提供了线索。

从几处栈道遗址附近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摩崖石刻的记载上来看,明清时期开凿的栈道也不在少数。这也佐证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不断有道路开辟,或者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另辟支线。

这些栈道遗址,作为保存至今人力修筑的大型交通设施的见证,直接反应了沟通了西北与西南的交通主网络——蜀道的物理形态,也记载了关中——成都两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交流,充分诠释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是一种或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见证”的标准。而其沿线更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蜀道,积极展示蜀道文化信息,推动蜀道文化线路申遗工作对于加快蜀道沿线地市的经济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最顶级的世界品牌,也是文物保护的最高级别,而申遗工作也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目前,西安正在进行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有6处14个点列入了中国段丝绸之路申报名录,同做为线形文化遗产,尽管在个体上有着差异,但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结合我们申遗工作的经验,我们觉得蜀道申遗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无论蜀道是否申遗,仅就其重要性而言我们都应尽快开展实质性保护工作。就以我们西安而言,蜀道主要是以道路基础形态来表现的,也就是栈道的栈空、栈道石桩、石板等遗迹,由于这些遗迹多在山里交通不便,加之自然力的破坏、修路的影响等因素保护难度很大。想必沿线也有这样的情况,因此尽可能的实施保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确保蜀道申遗的完整性概念。蜀道从地理上跨过了西安、宝鸡、汉中、广元、成都等11个地市,涉及区域广。而从文化遗产类型上,不仅有栈道(碥道)等道路遗迹,还有关隘、厅所、故城,以及宗教文化场所等众多类型,因此应充分考虑以线路为线索,对申报遗产点需求甄别筛选,以充分体现蜀道的突出普遍价值。而申报方式上,应走联合申报的方式,统一部署,分别实施应该是申报的有效途径。

三、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展示,突出蜀道的核心价值。对于西安段这点尤为突出,在对这些栈道遗址详尽细致的调查、记录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段落充分结合自然、文化因素比如,重要的摩崖题刻场所,或者自然美景附近,进行必要的修复展示,即有利于人们感受蜀道文化,又有利于人们欣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之意境。

四、应注重对蜀道地理、文化、自然、军事、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展示。蜀道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已有文化景观的雄伟和壮丽,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而对于这种巨大线形文化遗产内涵的,不借助于文物展示、语音介绍、甚至是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将很难给参观者以众多的知识和全面的感受,因此多手段、多途径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示是应该是申遗工作的重要内容。修建专题性的博物馆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而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也有利于把沿线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结合展现出来,便于人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申遗是目标,但本质是为了保护,传承历史、保护遗产是申遗的最终目的。无论申遗是否成功,我们将以保护为主,通过仔细地调查、深入地研究、加大遗产的展示和宣传,增强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更多的人们加入我们保护的队伍,守护我们共同的财产——蜀道。
 

    资料来源: 中国政协新闻网-西安市政协副主席 向德     转载时间:2020年03月03     转载网址:http://cppcc.people.com.cn/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