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申遗” 南充看藏深山的阆中古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曾这样描写古代四川与外界相连的交通道路。阆中自古就是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她东枕巴山余脉,西倚剑门雄关,在四川境内的嘉陵江水道、利阆东川道、古米仓道和阆剑道等古蜀道在此交会,成就了阆中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代人类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国于2009年启动了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其中涉及到了西安、汉中、宝鸡、德阳、广汉、成都、绵阳、广元、巴中以及南充等11个省、地、县级城市。今年9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与四川省政协、陕西省政协联合开展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调研工作,作为“申遗”城市之一的南充也开始了对境内古蜀道人文景观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整理。这些古迹如今是什么模样?南充将通过何种方式来保护这些遗迹?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阆中:古时的交通枢纽
古蜀道,即出川入蜀的交通之道,它是远古人类在为生存而不断迁徙的进程中探索和开拓出来的道路,其后因社会发展、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而逐渐完善与定型的重要通道。
阆中是四川境内建县最早的城市,从古代到近代都是川内的军事、文化、政治中心。比古罗马大道还早、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的古蜀道,就是由剑阁至昭化的北段,梓潼至剑阁的西段,阆中至剑阁的南段组成。南段古蜀道包括阆中的枣碧乡、思依镇、河楼乡、桥楼乡、公兴镇、白龙镇、龙源镇,驿站有南门、金银观、天安观、松林塘、木林塘、厚子铺、河楼、罐儿铺、文林铺、古楼铺、断碑梁……阆中是古蜀道的交通枢纽由此可见一斑。
秦、汉、三国蜀汉时期,阆中交通由先秦时期的民办民管形态转变为干道官营为主。“所谓古代官道,必定是由官方出面修筑和维护的连通古代重要城镇的石砌道路。”阆中市古保办主任邵大庆告诉记者,“这不同于民间自行形成的道路,古代传递消息只能通过官道驿站这样的正规渠道。”
《保宁府志卷之六·舆地志五·山川》,对阆中境内古蜀道有这样的记载:“巴西(阆中)自五丁通塞,而山川之胜显于天下……以为全蜀江山屏障……”
陆路:三大古道通阆中
今年65岁的李家驹喜好文艺,他曾花了15年时间搜集、研究、整理阆中文史,著成《阆史索征》并于今年4月出版。“古代史志中多有对阆中交通地理形势的记述。”通过大量研究,他整理出了阆中古代交通示意图。
“除去通过嘉陵江水道北上或南下,阆中境内的陆路交通还存在过利阆东川道、古米仓道和阆剑道。”李家驹告诉记者,以阆中为接点,从广元到阆中一段叫利阆道,从阆中到成都一段为东川道,在阆中境内合称利阆东川道或东川道。利阆道从广元经烟烽楼、苍溪八字关、槐树驿到阆中土地关、锯垭关到锦屏驿。“锯垭关在盘龙山上,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古迹保存应该比较完整,我们将着力在这一地区寻找古蜀道印迹。”
而东河古米仓道是由汉水巴人开拓于春秋战国之交,是联系古阆中与古汉中两地间的重要交通通道。据2004年12月19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联播》报道,文物专家在旺苍东湖镇临溪村五峰山上发现了一条古代的米仓驿道,道旁的石碑文字记载:蜀汉时,巴西太守张飞为驻汉中的丞相诸葛亮筹运军粮而修此驿道,该道由汉中顺米仓山脉,经旺苍县古城乡,翻五峰山南抵阆中。
阆剑道为翠云廊的一部分,因其道旁多古树而得名。史志记载,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至十五年(1520年),知剑州事李璧在其任上为方便邮传交通和商旅往来,整修了剑州南至保地阆中的驿道,并于沿途大种柏树,形成“翠云廊”。“在阆中与剑阁交界的厚子铺可能还有古柏存在,其他地方的古柏大多遭到了毁坏。”李家驹说。
考察:古道“藏”深山
为了实地了解古蜀道文化景观现存情况,11月3日下午,记者随阆中市古保办、文管所、名研会的工作人员前往阆剑道。
“这几天一直下雨,非常不利于古蜀道实地考察工作。”柯敏是阆中市古保办的工作人员,据他介绍,由于现存古蜀道文化景观大多“藏”在深山,没有公路可以到达,加之下雨山中道路泥泞不堪,根本无法前往考察。不过,柯敏等人决定先去江南街道办所辖地区进行一次摸排。
下午1时过,记者坐上去江南街道办的皮卡车,在街道办主任张国强带领下,记者一行冒雨来到了天安观村二组廖文树家。还没走到廖家门口,柯敏、李家驹等人就兴奋地几步奔向前,指着地上的阶梯对记者说:“这就是古代阆剑道的一部分!从台阶的大小、磨损程度和所处位置来看,这必定是古代官方修筑的道路。”记者看到,石阶大约有1米长,60厘米宽,石阶上布满青苔。石阶边缘的磨损严重,有几阶中间甚至形成了“凹”字型,年代看来已十分久远。石阶旁是一面2米高同样长满青苔的石头墙,“这叫稍台,专为背背篓的过路人歇息用。”说着,柯敏走向稍台,双膝稍微弯曲下蹲,两手扶肩作拉背篓姿势,“这样将背篓靠在稍台上,背背篓的人就能休息。”
可惜,这一段石阶路只有20米左右的长度便不见了踪迹。“在我小时候,屋子外的石头路能一直延伸到河边。”今年87岁的廖文树有些遗憾地叹了一口气。“除了这条石头路,以前村里还有其他石头路,后来村里人修房子,东撬一块西撬一块,石头路上的石头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就只剩我家门前这一截了。”
随后,记者一行又前往枣碧乡。“我年轻时当知青,常常从枣碧乡的大柏梁经过,我记得那里有很多石板路,路边都是两人合抱的大柏树,可以说是阆剑道上最符合‘翠云廊’这一称呼的道路。”李家驹说。不过,当记者一行随同李家驹老人来到当年柏树荫荫的大柏梁时,却没有看到一棵大柏树。“怎么全没了?”李家驹一脸的失望。
“陆游曾两次经过阆剑道,你现在站着的地方,可能就是当年陆游走过的地方。”李家驹多年研究阆中文史,对阆中历史娓娓道来。他告诉记者,除了诗人陆游,苏轼三父子、杜甫等文人也曾通过古蜀道途经阆中。
对于古蜀道的衰败,柯敏总结了几个原因,随着城市文明发展、出行方式改变,历史上的交通道路被人们淡忘。其中一部分变成民间的“小路”得以保存,一部分因为修房、垦田等活动被破坏。“我们现在最紧要的就是要赶紧摸清阆中境内古蜀道人文景观的现存情况,整理好图文资料。”
据记者了解,为了顺利进入古蜀道“申遗”线路,阆中市相关部门已分三路对阆剑道、东川道和古米仓道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阆中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带队来阆中进行深刻、细致的古蜀道考察,并将形成规范文本,为明年3月“申遗”做好准备。
“待阆中境内古蜀道现存情况整理、摸清之后,我们将针对古蜀道人文景观保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和保护措施。”邵大庆对记者说。
资料来源:南充日报
转载时间:2020年03月02
日
转载网址:https://www.0817.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