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惟谨慎——《前出师表》赏析
本文载于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题目为后人所加,以别于《后出师表》。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隐居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城西南),躬耕田亩。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始出,佐刘备定大业,与曹(操)吴(孙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蜀汉建立,孔明做丞相。刘备死后,他遵照刘备的遗诏辅佐后主刘禅治蜀,对开发西南地区做出了贡献。为了北伐曹魏,他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了南中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从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他六次对魏作战,十二年八月病死军中,终年五十四岁。作品有《诸葛亮集》传世。《前出师表》是建兴五年第一次北伐,临行时给刘禅上的表章。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是献攻城略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文苑。
《前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形势叙起。益州包括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的大部分以及甘肃、陕西的一部分,蜀汉的疆域原有荆州和益州,这时荆州已被吴取去,所以剩了益州,这里指蜀汉。刘备进攻东吴,军队遭受很大损失,荆州也失掉了,刘备死后,益州郡豪强雍闿叛乱,但诸葛亮因为蜀国不稳定,未立即用兵,到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秋天把叛乱平定下来。所以当时是蜀国比较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的大臣都兢兢业业,毫不懈怠,军队的将领和地方官都忠于职守,舍生忘死。这是由于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在你身上报答它。作者这样写,起到整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开张圣听”的作用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与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从这几句话看,大概是当时有臣子希望刘禅励精图治,有所作为,而刘禅却说了丧气的话,堵塞了言路(具体事情已无法知道)。诸葛亮希望他广开言路,振作精神,这是本段要讲的第一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从以上几句看来,刘禅对于宫廷内外的臣子态度不同,亲信宫廷中的近侍,而疏远、排斥丞相府的官员。这是诸葛亮本段要讲的第二点。
第三段是诸葛亮出征前在人事问题上向刘禅提出的建议。诸葛亮当丞相,是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的,现在要率军远征,不仅自己要对人事作出安排,推荐了一批文武大臣,而且希望刘禅能使用这些贤臣,他还以后汉历史上的桓帝、灵帝宠信宦官把持朝政造成政治腐败黑暗的历史经验为借鉴,让刘禅不要“亲小人,远贤臣”,话说得非常恳切。
这是第一部分,是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项建议:广开贤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贤路,是开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诸葛亮针对后主宠幸宦者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有说得委婉深切,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说理严密。
下面是第二部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第二部分,由人及己,文势跌宕。文章由进言、工作转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刘备正驻军新野。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过之。”因此刘备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诸葛亮对刘备纵谈天下大势,为刘备定下了成霸业的大计,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此期间经历了赤壁之战,当时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使局势转危为安。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那一年(207年)算起,到写此表时227年,前后共有二十一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由叙而誓,推至高潮。续述白底托孤后的心情、工作。刘备在临死前把辅佐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交给诸葛亮,甚至对他说,如果刘禅不才,“君可自取”。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这几句自说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本来刘备有一种想法,想要复兴汉室,他自己没有实现,希望诸葛亮把它实现,能做到这点就是有“效”了,不能做到这点就是“不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赏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从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到建兴五年率兵北伐,中间经过了一年的休整,整顿了武备,作了北伐的准备,诸葛亮为了实现他统一中国的决心,已经作了充分准备。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的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的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第四段,诸葛亮主动接受任务,并表示失职甘愿受罚,当然他所推荐执法的人没有尽职,同样要处分,以显示“平明之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示范,这就是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就在诸葛亮上了《出师表》以后,他率军出祁山,他的先锋马谡在街亭打了败仗,诸葛亮只好领兵返回。回到成都以后,除了按军法将马谡斩首外,诸葛亮认为自己用人不当,也应对这次失败负责,因此“引咎责躬,布所矢于天下”,并且自贬三等,可见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不效则治臣之罪”,并不是一句空话。
最后还不放心,要后主“深追先帝之遗诏”。遗诏:指的是刘备死前留给刘禅的诏书,里面有几句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恢复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后两部分,沟通了内在的联系。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这两句是说临别时不胜君臣依恋之情,因此在写出师表是不禁落泪,不知所云:不知说什么。这是谦辞,意思是说表示自己可能失言。也就是说表中有的话可能说的不对。
文章皆有所为而所发。《前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绝不是偶然的。
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全局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伐胜利。他首先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分析了蜀国当时国内外形势,谆谆嘱咐刘禅要广开言路,继承先帝懿德,执法公平,亲贤臣,远小人。接着又推荐了一批可以依靠的文武大臣,最后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说明出师的目的和决心,以及临行时对后主刘禅的希望。文中感情深挚忠切,言辞委婉周详。
表文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为决不是一般的上条陈,列述方策,而是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托孤的顾命大臣,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使用卑下的生气,写的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尤其文中连称先帝,最为合宜,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情词十分恳切。我想后主刘禅读之,也一定能有所触动,感慨良多。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为惟谨慎”,不仅表现在他行事处事方面,在本文中,从虑事到措辞,用词十分谨慎,字斟句酌,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也是此表能立足文苑成为“至文”的原因。
附录:《前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作者小传】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东汉末年,他避乱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兵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慕名前去邀他出来辅佐自己,凡三次才得相见。初次见面他就向刘备提出要取得荆、益二州为基业,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他就辅助刘备,从事光复汉室的大业。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猇亭战败,病死白帝城,临终把后事嘱托给诸葛亮。后主刘禅继位后,蜀国军政大事,一应由他裁决。于是与孙吴重修旧好,结为盟国;亲征孟获,平定南中;整顿内政,充实军资,做好北伐中原的准备。建兴五年(227),北上屯驻汉中,连年北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直至公元二三四年,病死渭滨军中,兴复之业始终未能成功。
蜀汉灭亡后不久,陈寿纂集诸葛亮的遗文,编成《诸葛氏集》,凡二十四篇。但根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所列载的篇目看,许多篇现已不复存在。今传各种诸葛亮集,系后人从史传中采辑而成。
【题解】《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一致于北伐大业。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亮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沪[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6],攘除奸凶[3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中华书局版《诸葛亮集》
先帝创建王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现在天下三分鼎立,蜀汉是那么疲乏困顿,这真是有关生死存亡的时刻呵!然而朝庭里侍奉卫护陛下的大臣们,在内毫不懈怠;忠贞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那是因为大家在怀念先帝对他们不同一般的赏识,要向陛下表示报答之情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以此来光大先帝留下的德行,也使大臣们坚贞为国的正气得到发扬;不可轻率地自己看轻自己而不加振作,言谈训谕时有失大义,以致把臣民向您尽忠规劝的言路也阻塞了。
内庭侍臣和相府官吏,都是一样为陛下效力的,凡是有所奖惩,不应该有差异。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科条或忠心做好事的,应该交由有关官员评审应受什么处罚或受什么赏赐,以此来显示陛下处事的公正贤明;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宫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侍卫之臣,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心志都是忠贞纯正的,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任用。臣下认为宫庭中事,无论大小,全都要询问他们,然后再执行,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扩大效益。
向宠将军品性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当初曾被任用过,先帝称赞他是个能人,所以大家酝酿着要推举他做中部督。臣下认为禁卫部队的事务,无论大小,全都由他过问,一定能使军队协调齐心,处置合宜,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小人,前汉因此而兴旺强盛;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后汉因此而衰败覆灭。先帝活着的时候,每逢与臣下议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痛恨而发出叹息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家天下的兴旺,可以数着日子来等待了。
臣下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耕田为生,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向诸侯谋求高官厚禄和显赫的名声。先帝不因臣下低贱和少见识,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顾茅庐,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因此臣下为之感动,就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战事失败,臣下在败亡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下处事谨慎,所以在临死时把辅助陛下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
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日日夜夜担心叹息,唯恐所托无所成就,从而有损先帝明于鉴察的声名;所以臣下在炎热的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平定,兵员装备已充足,该带领三军,北进克复中原。也许可以竭尽棉力,扫除凶残的奸贼,光复汉家江山,使长安、洛阳仍旧成为大汉王朝的首都。这就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进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如果无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并接受忠正的言论,牢牢不忘先帝的遗愿,臣下这就感恩不浅了。
而今快要去远征,面对表文,不禁流下泪来,真不知自己说的是什么。
(江建中)
【注释】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崩殂(cú粗阳):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2]益州:汉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省一带,当时治所在成都。疲敝:贫弱。[3]诚:确实是。秋:时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4]盖:发语词。[5]陛下:对皇帝的称词,表示不敢直接面对皇帝,而通过陛阶下的侍从转致的意思。[6]圣:古时对皇上的尊称。[7]恢弘:发扬使之扩大。[8]妄自菲薄:毫无理由地自己轻视自己。[9]失义:失当,不合大义。[10]宫中:指宫庭内朝中的亲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类。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长史、参军等。[11]陟(zhì秩):升官进位。臧否(zāng pǐ脏匹):好坏、善恶。[12]犯科:触犯法律中的科条。[13]有司:有关的专管官署或官吏。[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亲近侍臣,不仅随从出入,还备顾问。侍郎,即黄门侍郎。郭攸之:南阳人,性和顺,先后与费祎、董允同为侍中。费祎(yī衣):字文伟,江夏鄳(盲men)人,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后迁侍中,位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偱刺死。董允:字休昭,后主即位时为黄门侍郎,寻迁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黄皓,对后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书令。[15]裨(闭b涸鲆妗#—16]向宠:蜀大臣向朗的兄子,后主时先后任中部督和中领军。[17]淑均:善良公平。[18]试用于昔日:指向宠曾随刘备伐吴,秭归兵败,唯他的营垒得到保全。[19]举宠为督:当时蜀大臣拟推举向宠为中部督,主管宫廷禁军的事务。[20]行阵:指部队。[21]先汉:犹言前汉,西汉。[22]后汉:指东汉。[23]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宏。[24]侍中:指郭攸之和费祎。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公文政务的官吏,此指陈震。长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张裔。参军:丞相府主管军务的佐官,此指蒋琬,诸葛亮死后继为尚书令,统领国事。[25]贞亮:坚贞诚实。亮,忠诚坦白。[26]南阳:汉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27]闻达:有名声。[28]卑鄙:地位低下,少见识。[29]猥(wěi伟):谦词。谦卑地。枉屈:屈尊的意思。[30]驱驰:喻为人效劳。[31]值:遇上。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荆州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破一事。[32]这两句指刘备当阳兵败,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求助,开始孙刘的第一次联合。[33]寄:托付。这句指刘备东伐孙吴,在秭归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居白帝。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要他辅助后主刘禅,讨魏兴汉。[34]伤:有损。[35]五月渡泸:建兴三年(225)南中诸郡反叛,诸葛亮率军出征,渡过泸水,平定南中四郡。泸,泸水,即金沙江。[36]驽钝:这里以劣马(驽)和不锋利的刀(钝)来比喻才能的平庸。[37]奸凶:指曹魏。[38]旧都:指汉朝曾建都的长安和洛阳。[39]慢:失职。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时间:2019年11月19日
转载网址:http://blog.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