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为何不提魏延?却只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大谋士。当年诸葛亮隐于山中,不问世事。但当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被其求贤之心所打动,自此以后,出山为刘备,以及蜀汉政权一统中原殚精竭虑。《出师表》,也可以说是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诸葛亮之所以写《出师表》,是因为担心北伐时,后主刘禅对朝中局势不熟,详详细细的为刘禅介绍了一大批可用之人。但在其中,诸葛亮却并没有提蜀汉名将赵云和魏延,反而提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向宠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向宠身份所在,加之其品行出众,不会对蜀汉生有异心。
据《三国志》记载:“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即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向朗在荆州大乱之际就投靠了刘备,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之后更是使其掌管秭归、夷道、巫、夷陵这四个县的事务。十分的得其信任。
向宠又是他的侄子,理所当然的会受到刘备的关注。再加上此时刘备已死,诸葛亮深知蜀营中有些人在蠢蠢欲动。向后主刘禅推荐向宠,也是看中他的身份,不会做出忤逆之事。
更何况,向宠还有杰出的能力,让诸葛亮推荐他。当刘备知晓关羽之死,为其报仇讨伐东吴,却被东吴大将陆逊用火攻,打的蜀军惨不忍睹时,只有向宠所率的部队,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这也得到了诸葛亮的关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这话都说的明明白白的了,向宠性格好,能力强,军队又对其信服,留他在刘禅身边,能给刘禅做个榜样,多了解军中之事。
第二,魏延此人不是可信任之人,野心过大,不值得重用。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形象表现就直接感受到了他的野心。诸葛亮在世时,有"卧龙"之称,最擅解读人心。自然也清楚魏延的真实面目。所以魏延提出的大多数谋划,诸葛亮基本上都没有采用。
就如魏延的袭取长安的建议,诸葛亮就没有采纳。而在一出祁山时,更是对魏延心存疑虑,没有让魏延跟随。诸葛亮更是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料自己去世后魏延必反。这样的人,他又怎么敢推荐给刘禅呢?
而且在其的营帐中,杨仪与魏延素有矛盾,但诸葛亮也只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并没有为二人根本解决问题。而且诸葛亮病危时,留给了杨仪一个锦囊,里面写的就是对付魏延在他死后反叛的计策。
可见诸葛亮料事如神,以及对魏延的猜忌之深。那诸葛亮都知道魏延的心思了,又怎么会容忍他待在蜀汉的根据地呢?刘禅本身就没有能力,如果再给他治国路上,添上一个名叫魏延的堵,恐怕刘禅更不会向诸葛亮希望的那样,做一个治国之明君了。
第三,赵云与魏延能力出众,是诸葛亮北伐的必要人才。
当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已经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此时蜀汉的五虎大将中,关羽张飞二人战死,黄忠马超早已过世,可用之才唯有赵云一个。但作为曾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赵云,不会不清楚北伐之战有多艰辛。
仅有他一人带兵打仗,蜀汉的下场或许只有一个"输"字。所以说,诸葛亮就想到了曾跟随刘备入川,并一度坐镇汉中,保障汉中安危的大将魏延。这两人的作战经验丰富,诸葛亮在北伐时必然要带走。
况且诸葛亮上奏《出师表》的本意,也不是让刘禅过多依赖老臣的帮助。而是尽力的,想要培养一个合格的蜀汉继承人。带走赵云与魏延,既能够为自己的北伐之战增加几分胜意,还能够让后主刘禅多加关注国事,开始学做一个明君,这样一箭三雕的事,诸葛亮怎么会放弃呢?况且若诸葛亮不带赵云、魏延二人前去北伐,而是带了其他小将,赵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魏延还说不定能在大本营干出什么事。
由此可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提赵云魏延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带二人北伐。而推荐向宠的原因,则是看中了其的能力与性格,以及对蜀汉的忠心。
资料来源:腾讯网
转载时间:2019年11月19日
转载网址:https://cul.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