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廉洁奉公节俭治家
2躬耕南阳,胸怀天下资料图片
记者马国福
受访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
诸葛亮生长于汉末乱世,耳闻目睹了东汉王朝的腐朽混乱。他从隆中出山辅佐刘备,开疆拓域,建立蜀汉政权。他一生勤于政事,忠于蜀汉,爱护百姓,体恤士卒,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期,不仅勤于政事,而且不受、不污,廉洁自律。他除了对蜀汉政权功绩卓著之外,尚有人格、道德、品质等方面值得称道,其精髓就是勤政廉政,为当时的官员做出了表率。在他亲身率领下,蜀汉政权的行政作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也为后世所敬仰。诸葛亮还劝喻人民要丰歉互补,做到“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富国安家”的目的。
诸葛亮的廉洁奉公思想和行动是很突出的。观其一生,以节俭为美德。他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前一句是从修身方面要求自己清静养性,以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后一句则是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的美德,不奢侈不浪费。事实上,一个人做到“寡欲”,退则可以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进则可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生活俭朴节俭治家
核诸典籍,先秦儒、墨、道、法诸家都有主张节俭之言,只是提法各有不同而已。韩非说:“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诸葛亮十分赞赏孙叔敖的节俭作风,特地发布“教令”说:“昔孙叔敖乘车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措词与韩非所述略有不同,他主要是针对马的牝(雌)牡(雄)而发表看法,没有涉及衣食问题。大概是蜀地多山,骏马尤少,时有争马之事发生,故孔明为此而发布教令。自然,牝马不如牡马雄健,但牡马价昂,非一般人所能乘用。孙叔敖身居相国高位,“栈车牝马”从不计较,其节俭国用的思想是值得称道的。这里,孔明乃是以孙叔敖的事迹勖己励人。韩非还说:孙叔敖“栈车牝马”,“其俭逼下”。意思是说楚相国的节俭之风为下级官员树立了榜样,即使有奢侈之习的人,亦将迫于形势而有所收敛。诸葛亮同样有以身作则,号召部属向孙叔敖学习,养成节俭之风的思想,从而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节约国家的开支。
诸葛亮廉洁奉公,从不贪污受贿,这是古今所公认的。他说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一点田产,以他的地位及权力,揆之于三国时期的许多达官显宦以搜括民脂民膏增加私产为能事,已经是相当廉洁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购置这一点产业的金钱还是来自刘备的赏赐。刘备入成都后,论功行赏曾赐给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功臣每人金五百斤、银一千斤、钱五千万等,孔明以此赏赐购买田宅,自是无可厚非的。除此之外,他就“不自治生”,“以长尺寸”。而在此之后的赏赐,累计不下“百亿”之多,他不是封存于官府,就是分赏给有功的部属。他向刘禅剖白心迹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后来孔明谢世后,“及卒,如其所言”,他的言行如一、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一直为当时及后世所称道。
诸葛亮克己奉公,治家亦以节俭为宗旨。他的《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短短三语,表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自己受赐虽多,但没有作为私蓄;二是家人生活俭朴,妻妾没有副服。清人张澍读到这则史料后,不禁深有感慨地说:“侯之妾乃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惜妾之姓不传。”孔明之妻黄氏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其才德足以持家,使诸葛亮获得内助之力。但孔明有妾则鲜为人晓,更无姓名传世。
诸葛亮青少年时期历经忧患苦难;隆中十年,还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这就使他具有平民的特质。后来跻登相位,仍然自称是“东方下士”、“一介布衣”、“误用于先帝”等。所以,在他身上是没有什么特权思想的。
诸葛亮深知,倡行勤政廉政,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严格监督,则贪污渎职,“作奸犯科”之人将难以受到制裁,而廉洁奉公勤恳负责之人,反而会湮没不彰,甚至受到排挤打击。因此,必须厉行法制赏功罚过,以树立严明公正的政风。为此,诸葛亮主张加强教化,以法治国。
诸葛亮虽然执法如山,但却反对不教而诛,十分重视教化。孔明认为必须形成一种宣传教化的风气,“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即有悖于法令的话不说,触犯法制的事不做。此其一。同时,各级执法官吏必须以身作则,然后才能“正己教人”。
严格要求恪守法纪
为了搞好勤政廉政,诸葛亮认为必须对各级官员提出严格的要求。因此,他又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所谓“八务”,即要求各级官吏于做好本职工作时必须完成的八项任务;至于“七戒”、“六恐”、“五惧”,显然是对足以引起人们应戒、应恐、应惧的各种情况提出警告,以免违法乱纪。
但是,当教化无效时,诸葛亮就认为必须无党无偏,依法究办,特别要坚持“刑不择贵”、“诛罚不避亲戚”的原则,通过法制本身的严肃性、公正性,来教育广大臣民。诸葛亮在评论商鞅时说:“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即一方面肯定商鞅在立法、执法方面所表现的卓越才智,另一方面又指出其对各级官员忽略了思想教化,不懂得发挥“教化”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将犯罪的意识遏止于未萌或始萌之前的重要性。
诸葛亮不仅以严于律己著称,而且以“法不阿近”影响军内外。一出祁山时,马谡失掉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写了《街亭自贬疏》。四出祁山时,中都护署府事李严(后改名李平)“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督运军粮不力,又造谣惑众,诸葛亮遂写下了《弹李平表》。李平系南阳人士,与诸葛亮有乡情之交,然而诸葛亮没有因此而护短,坚持予以处罚。
诸葛亮的勤政廉政思想,其主旨是以“安民”为根本,以勤劳任职、廉洁爱民为要务,以法令为制衡,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诸葛亮去世已经一千多年,然而他的智慧、才气、宅心仁厚、勤政爱民必将流芳千古,他也是后世的楷模。从他生前的勤政廉政到他死后的遗命薄葬,无不体现了他崇高的人品。他虽死犹生,让活着的人去品评、领悟、敬仰和鉴赏。
诸葛亮从政以后的作为,分为两个重要时段。第一时段是辅助刘备建立政权。第二时段是刘备去世以后,至“秋风五丈原”的十二年间,诸葛亮掌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是诸葛亮独立发挥其人谋作用的机遇,更是他位高权重之时。是以权压人,贪图享乐,还是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诸葛亮选择了后者,因其青年时的立志,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治国理民。
诸葛亮是蜀汉的高官,是从一个布衣,以其智、其谋、其识、其勤、其廉,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的。虽功高而不震主,虽官显而不骄豪。以身作则,谨慎从事。集思广益,察纳雅言。“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他了解民情,执法公允,抑制豪强,按公理办事,身教言行,律己宽人。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戮谡以谢众”,却主动承担了用将无方的责任,“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还让别人经常指出自己的缺失,勤谨诫勉。对于那些私欲得不到满足而企图颠覆蜀汉政权的极端分子,则实行坚决镇压。对于那些犯过严重错误的人,则尽量给予改正的机会,如李严、廖立等。宽严有度,执政公允,取信于官民。诸葛亮对自己要求甚严,要求家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并主动申报家产,以求公开透明,受社会监督。他给后主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中期的第一高官,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政府形象,影响着后来人的作为,如蒋琬,谦虚谨慎,律己宽人,大智若愚,以德服人。诸葛亮的智慧、作为、人品、治国方略、理民之干和军事才华构成了这个时代伟人的真身,在当时就受到了敌我友各方的肯定。司马懿赞叹说:“天下奇才也!”钟会伐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陈寿受晋朝廷委托“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其后,历朝历代都把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精神的楷模,以至于《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作为一个超级完人来塑造。他励精图治,清正廉明,洁身自好,忠君、爱国、为民。中华民族优秀的东西,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许多事例,他的风范被当作民族精神而一代一代传承。
诸葛亮从隆中出山至病逝于祁山五丈原军中,忧国恤民,忠勤于刘蜀,起思安,居思危,夙夜操劳27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刘蜀事业,他的智慧、才干、能力、品格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社会。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这种安葬方式是一个平民、一个布衣人的要求。他一生克勤克俭,他不愿为了私利而消耗蜀汉的物力、财力。
诸葛亮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东西却是无穷的。为官清廉,忠心耿耿而为醇臣楷模;爱护百姓,体恤士卒而受人民敬仰。竭臣忠,尽人谋,继绝兴微,抗衡上国;摄一国之政而无骄豪之心,诸事亲躬;“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法不恕己,为人师表。
资料来源:搜狐网
转载时间:2019年11月17日
转载网址:http://roll.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