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黄伟民:感悟拦马墙



感 悟 拦 马 墙

黄伟民

  

感悟拦马墙--01


拦马墙景区离我家不过三十多公里,总以为机会多多,想去就去,结果成了一处久久神往而无缘一游的风景。2020年11月28日,广元市散文学会组织全市部分作家到景区采风,我才有幸初识庐山真面目。

拦马墙是金牛道上的交通设施。金牛道乃川陕咽喉。南起四川成都,北至陕西汉中。扩建于前秦,可上溯至商周。全程600多公里。金牛道自秦朝以来便是古之高速,秦朝国道。道上车水马龙,繁忙喧嚣,军队征战,商贾云流,学子川梭。从剑阁县凉山铺至清凉桥的5公里地段,是古道,古树,古交通设施保护最完好的地段。没有维修打造痕迹,堪称古代交通活化石。

    

感悟拦马墙--02


      漫步金牛道,没有红叶飘飞,只有古老苍桑。一派墨绿把人熏染得古香古色。人成画中景,移步又更新。

路面青石铺就。经两千多年人踩马踏,石板棱角尽失,形似一张张盖在路面的石瓦。古人为防滑在光溜之石上凿刻的横线依稀可见。行道树茂密处石板上,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坑呢。相传是树上滴落雨水所至,被当地人称作水滴石穿。


感悟拦马墙--03

    

      路旁古树参天。一颗颗巨柏苍劲挺拨,皮若铠甲,枯枝横剑,冠刺蓝天,千姿百态。怀胎柏根干接合部若孕妇临产。淌肠柏主干下端恰似腹部开膛。吞石柏根部更像巨蟒吞石。四人才能合抱的状元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秀才赴京赶考至此,突下大雨。秀才来此树下躲雨,老树突发新枝新叶以蔽。秀才滴雨末沾,顶礼跪拜,立誓发奋攻书,后来果中状元。秀才感恩,专程至此培土祭祀,大树更加茁壮茂盛。

      金牛道沿线自秦以来有过多次大规模植树。秦统一六国后,在金牛道两旁广植柏树,皇柏由此得名。三国时期,张飞任阆中太守,因军情政务出川频繁,差使往往因山势险峻不识路径而误事。张飞令士兵路铺石板,路旁栽柏,因此古柏又称张飞柏。更多的古树,则是明代政绩突岀的县官李璧主持栽植。有历朝历代不懈栽植保护,才有今天的翠云廊世界奇观。

   

感悟拦马墙--04


      栏马墙景区,古代交通设施一应俱全。防滑线、栓马桩、饮马槽、栏马墙,均保持原始状态。拦马墙有土石和垒、石垒两种。土石和垒即墙两边用卵石码砌,中间填土而成。我们参观的这一段栏马墙完全用青石砌垒,高约1米,宽约80公分,结合部以糯米石灰勒缝。栏马墙在危险地段路沿延伸,承担着保护路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

      关于金牛道的传说很多,杨雄在《蜀王本纪》中的记载较为风趣幽默。秦惠王有心攻蜀,苦于高山阻隔无路可通。于是凿造五头石牛,牛后布金,称石牛便金。蜀王信以为真,以为天牛,派武丁拖牛成道。道通,张仪、司马错的秦朝兵马循道而至,至此蜀灭。经川大专家考证,实际上这条道自商周便有,只不过是山间小道。武王伐纣前夕,蜀军经过褒斜二谷前往参加,就是例证。

    

感悟拦马墙--05

      

栏马墙的传说中,有一则较为凄美。张飞任阆中太守期间,有一次,前方军情迟迟未到,张飞担心贻误战机心急如焚。派士兵沿途寻找,在金牛道一悬崖下找到了摔死的信使和马匹。张飞即令军队在金牛道险要处修筑拦马墙,防止那人仰马翻的悲剧再次发生。

      若将古代金牛道与现代高速路的交通设施相比较,真可一一对应:栏马墙——防护栏、饮马槽——加油站、拴马桩——停车场、防滑线——减速带。如果因此认为这就是古今传承的话,在我的感悟中,那只是表面和形式的传承。以栏马墙为代表的古代交通设施,以安全防护栏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安全设施,都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大爱观,与孔子“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这才是更深层次的中华文明传承。要讲人权的话,中国才是保护人权的祖师爷。

    

感悟拦马墙--06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了民族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一旦遇到具体问题,传统文明会在国人的判断和决策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现出特别的效果。抗击新冠疫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赞成在完善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对栏马墙景区适当开发利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激国人增强文化自信。

  

感悟拦马墙--07



       

      资料来源:剑门关文学(公众号)

      准载时间:2023年07月13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