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平顶山

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平顶山

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亮文化研究会 杨晓宇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智慧的化身,史称“智星”,但对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情况却一无所知。自上世纪末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突出价值被史学界认识之后,就把诸葛亮这一伟人和鹰城紧紧维系一起,也让世人对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初步确定了平顶山地区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主要学习、生活、成才的地方,从而使鹰城的诸葛文化日益显现出灿烂之光。
 

    一、诸葛亮与平顶山市的关系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省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公元181年农历7月23日生,54岁病逝于陕西五丈原,《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才有了汉魏时期三分天下的历史局面。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更把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以及此后的风云壮观,进行了神话般的描写。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祥的历史佳话。但是,三顾茅庐时的诸葛亮,已经是27岁了,他满腹经纶,号称“卧龙”,胸怀天下,待时而飞。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又是如何成才的?无论是正史或者野史,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自然也引起人们一千多年来的诸多猜测,甚至有南阳襄阳的诸葛躬耕地之争的历史公案,直到平顶山武侯祠重显于世。

    平顶山市诸葛遗迹的发现,并非是空穴来风。除了明代《南阳府志》、明、清《叶县县志》记载外,还有遗迹、村落、出土文物和历代研究成果。种种论据证明: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4年(公元181年),从小就饱受离乱之苦。其父诸葛珪,字君贡,为泰山郡丞。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二次黄巾起义之后,青徐之间的郡县官员多被斩杀,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为躲避灾难,扶老携幼,踏上了西去中原的征途。本想投奔世交好友刘表,但到了平顶山下时,因南阳一带战乱而垦荒结庐,以求温饱。诸葛亮此时年方八岁,而后祖父、父亲相继病故,只有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和读书。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南阳局势稍定,诸葛玄与刘表有了联系,受邀携侄子侄女到襄阳,并于建安二年出任豫章(今南昌)太守,不料汉帝另任朱皓赴任,在刘繇的支持下,诸葛玄被赶走,或病或伤抑郁而亡,诸葛亮葬叔于平顶山下的父、祖坟旁,躬耕垄亩。同时四方拜师学艺,广结朋友,终成奇才。建安六年,他与徐庶拜谒谋圣张良并留字刻石后,方离开平顶山南下。正如牛凤《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碑文中所写:“躬耕南阳,尚在厥后”。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20出头的有志青年了。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平顶山地区生活两个阶段,共约十年左右。因而平顶山诸葛武侯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史学界关注之后,立即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平顶山市本身,就是在诸葛庙村的基础上建成的,所以说,诸葛庙是平顶山市的文化之“根”。
 

    二、平顶山诸葛文化遗迹择要

    1.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村

    诸葛庙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以祠名,沿袭下来。这又是平顶山诸葛武侯祠存在和诸葛亮少年居留地的证明。因为村名是古代历史的活化石,代代相传,成为口碑。解放后,国家在此地发现大煤田,就在村里安营扎寨,后建成平顶山市。诸葛庙村也由村子变成了城市居委会和社区,留下了诸葛庙街名。除那通《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外,已无往日的庙宇和村庄踪影可寻。但是,诸葛武侯祠的存在是有籍可考的,因此,史学界已把诸葛庙村作为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生活成长地进行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和三国旅游热心者的向往。

    2.平山诸葛武侯祠

    平山(今平顶山)诸葛武侯祠,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南京太常寺卿、叶县人牛凤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文中。该祠遗址在平顶山市建设路办事处诸葛庙社区(原诸葛庙村)繁荣街中段,据古稀老人们讲,原诸葛武侯祠规模相当大,香火很盛,直到解放前夕,兵荒马乱,才香灭僧去,逐渐败落。平顶山煤炭基地发现后,地质勘探队就驻扎在祠宇之内,由于当时的困难条件和生态环境,勘探队员冬天生火做饭都拆用本来破败不堪的建筑木料,部分房屋被毁坏;大跃进与文革破四旧时期,祠内碑刻又遭浩劫,只有牛凤碑和几间旧房被保护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卫东区妇幼保健院和卫东区第二门诊部先后入住,客观上保护了诸葛武侯祠的遗存。九十年代初,大众路周围进行改造,诸葛武侯祠周围被逐渐蚕食。在中原商场兴建时,占压了武侯祠的大部分遗址,使平顶山武侯祠消失在高楼大厦之中。

    3.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

 

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局部
 

    牛凤,明代南京太常寺卿,其《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是平顶山武侯祠现存的唯一石刻物证。该碑现存于原卫东区妇幼保健院(即卫东区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原址,1995年夏,在我市政协部分委员的强烈呼吁下,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平顶山市卫东区委、区政府和该区建设路办事处及诸葛庙街居委会根据市政府指示,邀请市社科联、市历史学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开了一个保护该文物的联席会议,就诸葛武侯祠的保护重修和旅游开发等问题讨论并交换了意见,并决定把牛凤撰文,原诸葛武侯祠现存的唯一文物——明代《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用玻璃罩保护起来,并加强对诸葛武侯祠和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研究论证。该碑明确记载了明代重修武侯祠的情况,并记载了隋代开皇年间旧石幢,上书“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的情况,把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兴建确切年代,上推到隋开皇二年以前。并经考证“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牛凤还充满感情说出立碑刻石之目地,为“吾生千百年后得有所据”。从碑文看,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平顶山一带度过是确切无疑的。

    4.《南阳府志》和《叶县志》的记载

 


 

 

    明代《南阳府志》中也有一段话,明确记载了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存在,并证实其碑文所写不虚:“诸葛遗墟在县北平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本琅琊人,避地而西,盖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必自孔明始也。此断幢岁月实隋开皇二年物。此时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据而书之。”

    清代《叶县志》中卷一《舆地记 墓冢》亦记载:“诸葛遗墟,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上文出自明嘉靖年间所编修的《南阳府志》,与清同治欧阳霖主持编纂的《叶县志》,两下相照,足可为据。

    5.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保护函

    在对诸葛武侯祠的保护中,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也给予极大支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诸葛武侯祠与牛凤碑的发现,在我市文史工作者和诸葛庙村村民的呼吁下,经平顶山市有关部门上报,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于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以豫文物字(1994)第4号文件函告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原文如下:

    关于保护诸葛遗墟和碑刻文物的函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据调查,平顶山市老市场街(原名诸葛庙村)发现的诸葛遗墟及明代石碑一通。对研究诸葛亮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及以后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三国旅游线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为保护好这处遗址,请你们责成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以下四条要求略)

    到了次年,碑刻得到了保护,平顶山市诸葛武侯祠的影响,才逐渐为世人和史学界所知。

    6.金鸡冢与诸葛玄之墓

    《叶县志·舆地志·诸葛遗墟》载: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也未可知也。关于金鸡冢的来历及金鸡冢、金鸡石、鸡更石、金鸡枕和“诸葛武侯定更枕”的石刻情况,原平顶山市技工学校高级讲师张西庆先生在《平顶山诸葛遗墟及其价值》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考证说明。他是我市诸葛庙村和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研究的发起者之一,自六十年代起。就为平顶山市诸葛文化的研究走访当地宿老,踏勘荒山野岭,追寻诸葛遗迹,保护祠宇遗存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金鸡冢就在诸葛武侯祠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当年在繁荣街拓宽的施工中,在该处发现了汉代墓葬,由于墓葬一半在路东房屋之下,也无有重要文物出土,当时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重视,就地封存了事。

    7.西湖村诸葛庙

    西湖村位于平顶山市区东、叶县城东北三十余里处,近沙河,东与舞阳县北舞渡相近,与古代从北舞渡南向经舞阳县城到裕、宛大道不远,东可由孔子周游列国到叶地的陈宛古道直达齐鲁,西湖村诸葛庙现记载于清同治年间《叶县志》,该志《祠宇》篇“诸葛武侯庙”条中记:“在平顶山下少西。据断石碣云:旧有诸葛遗墟,今止有庙。明洪武中里人萧田重修。县东北三十里西湖村,亦有诸葛庙,咸丰八年重修。”该志《建置志·村庄》中载:“西湖村在县东北三十三里,附庄七”。证明是个大村子。村里自古传言诸葛孔明青年时代曾移居此地,躬耕学艺。从西湖村诸葛庙及传闻看,这里当是继平山高阳华里之后的又一处遗迹,时间当在诸葛亮为其叔父守孝三年之后。

    8.寺沟断石幢与诸葛遗墟发现地

    在牛凤的碑文中,有一段发现隋开皇二年断石幢的记载。该断石幢上铭记有“此地有诸葛旧坟墟曰高阳华里”。高阳,无疑是指我市东北部历史上曾设高阳县,因而此地古称高阳。紧邻平煤八矿北部的山名,即高阳山。华里是对一些有文化的知名村镇的颂称。诸葛旧坟墟,当然指碑文中所述的诸葛亮父祖坟茔。那么,断石幢发现地是哪里呢?经过考察,现确定为市北部平顶山下的寺沟村,该村原有潮云寺。现在古寺无存,但留下了以寺为记的村名和古树。

    作为平顶山本地人,牛凤回归故里踏荒寻古之时,到了寺沟见到潮云寺遗址上记载诸葛遗墟的断石幢,又见到当时诸葛武侯祠因风雨侵蚀而破败的现状,就捐资重建了诸葛武侯祠,并把自己所见所想撰成碑文刻石以记,留存永远。他还有一首七律诗写道“峰头高望两南阳,遵养当年寓此邦。山麓断幢题姓字,道周荒草没行藏。卧龙一去风云散,粱父感吟感慨长。墟畔至今存古庙,衣冠尤侍汉中王”。其情之深,令人扼腕。

    9.大关口——诸葛初用兵处

    大关口,又名古缯关,在今方城与叶县交界处,两边有楚长城,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国相抗衡的第一道雄关。关为两山夹峙,唯一数丈宽的大山口连通南北,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常险要。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屯守南阳,而在此关外数十里内,阻挡王莽军队,展开殊死决战的,即历史上著名昆阳之战。这样一座雄关,当然会成为曹、刘两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在受到刘备三顾出山之后,要创造奇迹以镇服包括关、张在内的军中诸将,否则就难以立足。就必然要选择一个战必全胜的时机和地形。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件得意杰作。当时,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刘备为拒曹兵,引兵到叶,即今天的平顶山市叶县南部旧县、常村一带。

    根据刘表及刘备当时的势力,其本意只为防御,而不是为了进攻,那么,刘备在那里布防才最有利呢,考山川地势,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大关口。

    大关口却与书中所述地形相合,又有刘备引兵之叶拒曹的史实记载,要到叶县地界,大关口是必经之路。而博望周围并无险要地势,形似平川,不可能形成如书中所讲那样的阵势。那么,诸葛初用兵的第一战场,只能是大关口。知晓这一关口险要情况的,又与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此经过,后又在这一带活动、熟悉周围山川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按潘民中先生的分析,博望只是刘备与诸葛亮指挥战斗的行营,大火烧的应该是大关口而不是博望坡,这说明诸葛亮是十分熟悉叶县周围情况,也与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此地周围生活、活动有着紧密关系。

    10.诸葛亮拜谒张良故里碑

 


 

诸葛亮拜谒张良故里碑(刻石)及文字内容
 

    2003年春,在我市郏县李口乡张店村的村边,该村村民李国盛挖房基时,挖出了一块刻字石碑,当时人们并没有留意,随便放在家里。2006年2月13日,村民张振洋认真擦去泥土查看时,却惊奇地发现有诸葛亮的名字。其文为“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诸葛亮拜谒留侯碑石刻,2003年春季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村民出土,该石刻长106厘米,宽60厘米,厚19厘米,现存于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良故里张店村展厅。石刻初拓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鉴赏后认为:“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而舒朗。因非庙堂之用,故又具洒脱飘逸之气。文字线条瘦劲而爽健,尽管已到汉末,线的起收与转折处已出现圭角,这是汉以后所有隶书最明显的特征。但此石气息上仍然弥漫着只有汉人才有的淳厚、高古、苍茫之气。年青的诸葛亮并非以书名世,而此偶尔乘兴所书的数十字,却使我们感受到了其文之畅,其书之精、其情之诚。余曾云:‘汉人书无一不佳者’,此可证之。”

    周俊杰并在拓片上留字:

    初拓诸葛亮隶书留侯祠铭

    此为诸葛亮于东汉建安六年二十一岁时,与其好友徐庶踏勘河南郏县留侯宗祠,拜谒张良像时所书。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舒朗,弥漫着仅有汉人才有的醇厚、高古、苍茫之气。此石前年春在郏县发现,为最新面世之汉隶,亦亮世所存唯一书迹,又为初拓,故极珍贵也。

    中州挥云斋周俊杰识,戊子春于古商城。

    张店诸葛亮拜谒留侯碑石刻拓片被刊入《中原文化大典·文艺书法典》
 

    三、平顶山市是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从以上诸多方面看,平顶山诸葛庙村因庙而建,诸葛庙和诸葛武侯祠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诸葛文化现象。在如今的全域旅游开发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平顶山武侯祠逃不脱历史上的战火与风雨焚蚀,有多次修葺重建。现代矿区开采,又让本就破败的武侯祠雪上加霜,但诸葛庙矿的早期名字,也把平顶山武侯祠的存在公诸于世。随着平顶山市这座新兴能源工业城市的兴建,诸葛庙已经不见以往的踪影,仅仅剩余一通可以证明其历史沧桑的明代石碑,孤零零地竖立原址,被诸葛庙村的老百姓自发保护着。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自明初以来数百年间,平顶山诸葛庙村及其附近的村民,也有像牛凤那样的乡贤名宦,曾多次对诸葛武侯祠进行修建。尽管诸葛庙遗址和金鸡冢已经被湮没于繁华街道和高楼大厦之下,但老百姓还是把珍贵的牛凤碑保护了下来,并且沿袭了诸葛庙社区的名字。他们还专门成立了诸葛庙保护协会,轮流值守保护碑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诸葛庙作为一座千年传统文化村落,其诸葛武侯祠的文化符号,却在平顶山人的记忆中,留有难以磨灭的印记。诸葛亮这位智星永远闪亮在鹰城上空而不会黯然失色。

    平顶山市的地理位置,正处在洛阳、许昌、南阳的三国旅游黄金线路的交汇点上,无论走向哪个方向,平顶山市诸葛文化旅游都是绕不开的重要人文景观,加上散落周围的楚汉犨之战、新汉昆阳之战、叶县、方城交界的大关口曹刘之战、袁术孙坚占据古鲁阳等等两汉文化遗址,以及有关刘邦、簿太后、张良、萧何、韩信、纪信、刘秀、冯异、姚琪、王霸等历史人物的传说,平顶山市整个就是一个汉文化的历史博物馆。

    随着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亮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建立,对这一文化遗存正在加大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力度。并邀请三所高校和省内外的魏晋史学教授和研究工作者,建立了专门的专家团队;与企业家联手,逐步恢复诸葛文化遗存的原貌,或者异地重建诸葛武侯祠和建立诸葛亮文化展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平顶山市诸葛文化景观不但会成为本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也会成为全国三国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杨晓宇:河南襄城人,研究员。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卫东区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资料来源:杨晓宇提供     转载时间:2021年06月07     转载网址:http://www.zgllv.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