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原理是什么 揭诸葛亮造牛马的千古谜团

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原理是什么 揭诸葛亮造牛马的千古谜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其中一个就是遭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木牛流马还帮诸葛亮赢得了一场战役。历史上真的有木牛流马吗?木牛流马的原理是什么?

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天才 ,史上的记载众说纷纭。不过从他留给后世的孔明锁(有一说法是鲁班发明的。倒底是谁发明的无从考证),但孔明灯却肯定是他发明的。还有千古之谜,木牛流马。就凭这些发明就足以说明他是军事上的千古奇才!

于木车流马,说法好多。但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都有讲到。木牛之造法云:方腹曲头,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轴。

 

 

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流马之造法就说得细了:肋长三尽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都是细说的具体的尺寸,没说构造原理及形状。

以上就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载,我们先从诸葛亮为什么要设计木牛流马说起,是川中缺少马诸葛亮才设计木牛流马?非也,用木做的再怎样也没马匹那么灵活方便,他设计木牛流马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敌方用乱箭射运粮队,就算人身在车中,马却躲不了。

如用木做的马或牛。人如躲在车中,就是乱箭全射中木牛木马,也照常前进!所以那些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全是扯蛋,用人推着走不是更直接变为箭靶子?

根据记载,木牛才是说出了原理和形状,至于流马,就光说了一大堆尺寸,所以笔者认为,木牛和流马本就是一种东西,就形状不一样罢了。木牛的记载,前段是说了大概形状和功用。原理却只有几句。所以千百年来木牛流马成了千古之谜。

曲者为牛头,(如图,它可以左右摆动。它是前脚,又是方向杆。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刹车的作用。)双者为牛脚(如图,它是木牛的动力源,它主要靠绳子和轱辘带动。人在车中前面在挡箭板。

在车中用力转动轱辘,车就可以前进了。)细者为鞅,(其实就是说木牛流马的设计用了绳子。)摄者为轴。(这个不用解释了。)牛仰双辕(证明是双辕,不是所谓的独轮车),人行六尺,马行四步(这两句话诸位不要误解,它的意是人如走了六尺,木马四步就走完了。并不是用人推着走。)

《武侯传》中记载的木牛的形态是直观的,仿佛一个人站在那指着木牛说:"曲者为头、双者为脚、横者为领……"。它的每个构件站在旁边的人一眼就能看到,仿佛给我们一个侧面图。

《武侯传》中说:"木牛者:方腹曲头",很明确地说明了腹与头的形状,腹是方形的,用来装粮食的箱子,这是定论。头是曲形的;,至少应有一个曲面的特点。

"一脚四足"。耕牛有四条腿,很明显木牛要比耕牛多一个着地的脚,它明显区别于其他四足,有脚的形状。

"头入领中",领:颈、脖子,耕牛的领前连牛头领后连牛体,木牛的体没有别的,只有方腹,领只能在方腹的前上部,后面说"横者为领"说明是横向连接。"头入领中"说明木牛的头没有在领的前面,它在领里。

"舌著于腹",木牛的形态是直观的,舌应一眼就能被看到,"舌著于腹"说明舌在腹上,腹的前上部是领,领里有头,舌只能在领下面的腹上。后面又说"垂者牛舌",说明舌在那垂着。由《三国演义》得知舌是一种止动装置,一搬动牛舌木牛就不动了,那么这个垂着的牛舌会不会在向上翘起时,就产生止动的效果?值得思考。

"摄者牛鞦轴":摄:拿、取。牛鞦:是放在牛后,牛倒车时靠臀部的作用力,使车后退的装置。"摄者牛秋轴",说明伸手就能拿到的轴就是牛鞦轴。它应在牛的后面靠臀的位置,是一根可转动的轴。

"牛仰双辕":说明木牛在站立时是仰着的,它的前部要比后部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木牛动起来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设想它的前部下落,站时仰着,走时下落,一步一站他就会一落一起;这样的形态让人想到杠杆,它是一个省力机械,应用杠杆原理是很正常的。"双辕"说明牛体两侧有两根相当于辕的构件。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当时的尺要比现在的小些,每尺约为24.1cm,六尺约为145cm,木牛要走四步。耕牛的最高速度是它奔跑时的速度,两只前腿迈出,着地往回扒,身体前进,后腿前迈,后腿所迈的是重复前腿的距离,也就是迈前腿、迈后腿两步耕牛才能完成整体前进的运动。

而木牛前进145厘米也可看做迈前腿两步、迈后腿两步即四步前行的距离,而迈前腿和迈后腿每步应走72.5cm,这样木牛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载一岁粮":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的郭清华主任,明确指出木牛的载重是大米600斤。"日行二十里":说明木牛一天能走二十里,这个速度是很慢的,一个正常成年人步行每小时的路程是10-12里,二十里只是一个人两小时的路程。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是需要人操纵的,他只是一个省力的运输机械,并不是自动机械。


    资料来源:今日临沂网
    转载时间:2019年11月29日

    转载网址:http://www.lynow.cn/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