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Who is 陈舜臣?

Who is 陈舜臣?
 

从去年开始,一位耄耋老人的多部著作相继被国内出版社购买中文版权,尔后席卷了内地的各大城市书店,并在豆瓣上迅速聚集起高企不下的人气。他就是陈舜臣,一个完全中国的名字,却是日籍华裔。

如同陈舜臣写自己的书《Who is 陈舜臣》的书名,在不少内地读者眼中,“Who is 陈舜臣”的确是个挠头的问题。而事实上,在日本文坛,陈舜臣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他开创了日本文学当中的“中国历史小说”一类,坚持用日文书写着中国历史;他是日本大众传媒的宠儿,经常露面NHK电视台大话中国历史,形象地讲,陈舜臣正是“日本的易中天”;而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着“血统信仰”的国度,陈舜臣却几乎拿遍了直木文学奖、吉川英治文学奖、日本艺术院奖等文学奖项,他本身就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重庆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已经陆续翻译引进了陈舜臣的20余部代表作,一时间,就在人们还质疑“为什么陈舜臣在中国不热”的同时,他的名字和作品已从无处可寻变成了无所不在。

编者按:广西师范大学最近引进出版了一系列的陈舜臣作品,如随笔集《日本人与中国人》、《西域余闻》、《中国历史风云录》等,陈舜臣已经成为读史热潮的一个重要分支,他的推理通俗小说也首次进入内地读者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也正逐步引入蒋彝的“哑行者”画记系列,刚出版的《伦敦画记》和《爱丁堡画记》是首次在内地出版;同样,被法国学术界称为“中西方文化摆渡人”的程抱一先生的小说集《此情可待》和《天一言》也在不久前出版……他们都是坚持在异邦写作的海外华裔写作者。他们在世界各地讲述中国故事,名声卓著,影响日远。但对国内读者来说却是陌生的。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他们。

首位推理小说“三冠王”

在港台地区,陈舜臣与高阳、柏杨齐名,同为远流出版公司的核心作家。而在内地,陈舜臣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引进,但反响不大。直到2007年1月,陈舜臣的《大唐帝国》引进中国,造成唐史图书的热销。去年开始,新星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开始系统引进他的历史小说,包括《鸦片战争》、《风云儿郑成功》、《甲午战争》、《太平天国》、《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等代表作几乎被悉数翻译出版。目前,陈舜臣已经成为读史热潮的一个分支。

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也加入了陈舜臣出版热潮“大军”。前者主打其推理小说及散文随笔,《日本人与中国人》、《青玉狮子香炉》让读者看到历史小说之外的陈舜臣;后者则引进了《诸葛孔明》、《曹操》等历史新作。再加上不久前面世的曹志伟撰写的研究专著《陈舜臣的两个文学世界》,目前陈舜臣作品在国内的翻译出版及研究著作已经初具规模。

虽然国内出版的陈舜臣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但他打响文坛第一炮的其实是推理小说。陈舜臣35岁时,长女患病,他在病床边阅读推理小说消除困意,却意外发现一条文学创作的终南捷径。“自己写的推理小说或许会更精彩”,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四年后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枯草之根》。

《枯草之根》是一部侦探小说,以在日中国人为视角,描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这在当时的日本文学中尚属新鲜事物,其附加价值是全盘否定了诺克斯的“推理小说十诫”中最无理的第五条“侦探小说中不能有中国人”。小说出版后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得到第七届“江户川乱步赏”,紧接着,他又陆续发表了《三色的家》、《弓的部屋》、《玉岭的叹息》和《孔雀之道》等。后两部小说为他赢得了第2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使他成为日本推理小说史上首位三冠王。

历史小说成就畅销神话

陈舜臣的推理小说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色彩。比如他最脍炙人口的短篇推理小说《方壶园》,密室被杀者居然是唐代诗人“诗鬼”李贺的朋友,而破案者则是李贺的从弟。照进陈舜臣小说的,常常便是这样的唐时明月。从甲午中日战争时代的《大南营》、国共内战时期的《九雷溪》到抗战时的《来自相册》和莫卧儿王朝时的《兽心图》,陈舜臣的推理故事在中国历史中纵横来去,中国的场景和日本的本格诡计,融合得奇妙又自然。

今年初,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了陈舜臣的《玉岭的叹息》和《青玉狮子香炉》,一本是长篇推理代表作,一本是短篇推理小说集,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引进陈舜臣的推理小说。而收在《青玉狮子香炉》一书中的同名小说,也是陈舜臣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线。1969年,他凭《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代表日本大众文学最高荣誉的直木赏。在此之后,他渐渐转向历史小说写作。

1967年,陈舜臣以《鸦片战争》“试水”。这部作品足足花了三年多时间,正是它确立了日本文学当中的“中国历史小说”一类。踵迹其后的有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冢本青史等,田中芳树更称陈舜臣是“巨大的灯火”。如今,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已经是公认的日本当代最重要的两位历史小说家。同以日本历史为素材的司马辽太郎相比,陈舜臣的历史小说基本以中国历史题材为背景。许多日本人正是通过陈舜臣的中国历史小说,才逐渐对中国有了深入的认知。

在陈舜臣为数众多的历史小说中,最著名的当属《小说十八史略》。这部作品首先在周刊《每日》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100万册。之后,又改版为12卷,也一再再版,直到1992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小说十八史略》能源源不断发售,在日本文坛也是很少见的事。

日本大众传媒的宠儿

以通俗历史作家成名后,陈舜臣开始成为日本的媒体明星,这一点也与易中天等学者在中国的走红异曲同工。

日本各电视台,只要播放有关中日历史问题和介绍中国历史人物的电视节目,几乎都会请他出场。日本NHK电视台前几年巨资制作的电视片《丝绸之路》和《唐诗纪行》,也请陈舜臣临场讲解。类似《大黄河》、《大长城》之类的介绍中国河山的节目,也常有陈舜臣侃侃而谈。他的小说《琉球之风》被NHK搬上屏幕,成为1993年度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文艺春秋》、《现代小说》、《大众读物》等著名杂志,一段时间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发表。

80岁高龄之后,他仍不断有著作问世,如反映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的小说《青山一发》、《曹操——魏曹一族》的续篇《曹操残梦》、《龙凤之国——追寻中国王朝兴衰源流》、《六甲随笔》、《论语抄》等。直到2008年1月,因患脑血栓坐上轮椅,陈舜臣从此搁置下了手中的笔。

陈舜臣的一生,就是一卷现当代中国人在日本的历史小说。而说到陈舜臣其人,这是一位极其低调谦和的人。从他2007年在北京做的一次脱口秀中看到,老人并不善于答问,常常是别人问一句他回答一句,笑容却极为温和,让人印象深刻。据说由于言讷,每次上电视前他总要做很多案头工作,以防临时冷场。反观他的家史,这份敦厚颇有乃祖之风。在陈舜臣的福建泉州老家,至今供着东汉时期劝诫“梁上君子”的祖先陈的牌位。或许,在他思想深处一直回响着的,便是这种儒家思想的千年之音。

阅读链接:

《小说十八史略》

日陈舜臣著,廖为智译

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版

中国历史是一枚古币,正面是《资治通鉴》,反面就是《十八史略》。《十八史略》是一部被中国人遗忘了四百余年的史学著作,它由宋代学者曾先之撰写,成书于元朝,有明一代成为史学畅销书。后来传入日本,曾被采用为教科书,至今仍是日本人阅读最多的历史书。陈舜臣以《十八史略》为底本,以独特的史家眼光和鲜活的小说笔法重新改写。

《玉岭的叹息》

日陈舜臣著,姚巧梅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又名《重见玉岭》,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获作品。作品巧妙地在时空交错中演绎古今与中外三个追求爱情的故事,延续陈舜臣一贯的儒雅文风,呈现其推理写作的深厚功力。《玉岭的叹息》是陈舜臣自己最喜爱的一个推理故事,曾以同题材创作过短篇和长篇两个不同版本。

《鸦片战争》(全三册)

日陈舜臣著,卞立强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陈舜臣最负盛名之作,在日本出过多个版本,畅销数十年,并曾被东京大学作为学习近代史的指定教材。塑造了近百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却没有像通常的历史小说那样,设定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为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在历史真实人物之外,作者另外设置了两个主要的虚构人物形象,即具有前瞻眼光的厦门富商连维材和他的老管家温翰,并以他们贯穿全篇故事情节。

(本报记者 刘悠扬 整理)

旅日学者李长声评陈舜臣:

“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

本报记者 刘悠扬

旅日学者李长声向被称作“知日派”,自1988年自费东渡,他长期关注扶桑国与中国大陆和港台之阅读出版现状。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为内地读者带来关于陈舜臣的第一手独到观察。

他们都是“陈舜臣山脉”

《文化广场》:陈舜臣在内地读者的视野中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据您所知,在日本他的影响力是怎样的?

李长声:其实,应该说陈舜臣先生是“卷土重来”,上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被翻译出版了很多,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不少是北京大学卞立强先生翻译的。不过,那时候中国尚未加入国际著作权组织,有的甚至让人家出钱出版,而这一波应该都正规购买了翻译使用权。

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历史像中国这样为另一个国家的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日本的“中国历史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型,早就有人写,但作为文学类型,应该说是陈舜臣确立的。像司马辽太郎的《项羽和刘邦》《鞑靼疾风录》,井上靖的《敦煌》《孔子》,都写得很不错,但这类作品的数量都不如陈舜臣。陈舜臣之后出现了一批作家,如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田中芳树,被称作“陈舜臣山脉”。

《文化广场》:您何时第一次了解陈舜臣,第一次读他的哪本书?当时的印象又是怎样?

李长声:上世纪80年代初编辑《日本文学》杂志,那时就知道了陈舜臣,记得当时日本文学研究界还争论过陈舜臣算中国作家还是算日本作家。他出生在神户,本来是中国台湾人,1990年加入日本籍。第一次原文读他的小说是《甲午战争》,它还有个副题,是“小说日清战争”,这“小说”二字就好像我们把报告缀以文学,偏重的却是纪实,小说里所有人物都史有其人,虽有所加工渲染,但基本上不予褒贬。诚如他自己的感觉,有关这场战争的资料非常多,以致小说有一点被史料拉着跑。甲午战争给朝鲜造成的灾难更深重,陈舜臣侧重描写了中国和朝鲜的内部情况,我后来听说韩国有两三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甲午战争》,好些韩国人这才明白那一段历史的真相。

不是“断代史”而是“通史”

《文化广场》:今天人们知道陈舜臣,主要是源于其历史小说和推理小说。如何评价他这两方面的成就?

李长声:日本作家写中国历史,可能是出于掌握史实之难,一般都是“断代史”似的,例如浅田次郎写清代,宫城谷昌光写前秦时代,而陈舜臣有点像“通史”,但也偏重于近现代。

他中文没问题,这是比其他日本作家得天独厚的。他说过,他知道井上靖所用史料出自何处,更知道用其他史料来写会更好。

起初他是写推理小说,大概因为是中国人,讲谈社的编辑鼓动他写中国历史小说,1967年出版了长篇《鸦片战争》。其实他的推理小说,譬如出道之作《枯草之根》也取材于近现代史。陈舜臣说过:“历史时代靠资料等把握,而把握的方法终归不外乎推理。”有意识地把历史题材与推理手法结合起来,既是历史小说,又是推理小说,具有两种可读性,恐怕日本小说界无有出其右者。

写历史小说需要正确的史观与丰富的知识。陈舜臣也写历史通俗读物,如《中国通史》,但小说是小说,史实是史实,他一向严加区别,不像某些学者媚俗,故意把故事与史实搅在一起,蒙人卖钱。司马辽太郎的史观被称作“司马史观”,他死后更被人张扬,陈舜臣也自有史观,可惜日本还没人归纳,可能这件事需要中国的研究者来做,而且更胜任也说不定。陈舜臣的《小说十八史略》开篇写道:“人,唯其人,一贯追究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的史观。”这是他给中国人总结的史观,大概也就是他本人的基本史观。

这个人存在就是奇迹

《文化广场》:在您看来,陈舜臣的写作最独特之处在哪里?是否就是其中国元素?

李长声:人在国外,不大会用中国的流行语,如中国元素。但陈舜臣本来是中国人,写中国历史题材,最独特的应该是中国元素罢。司马辽太郎和他是大学同学,又是同行加挚友,这样称赞:“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首先,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为产生他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竟不乖离,合而为一,真叫人惊奇。”

陈舜臣有一部小说叫《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去过西域六年,著有《西游录》,此书在我国早已散逸,日本有一册旧钞本,为孤本仅存,这又是陈舜臣可以借助于日本之处。

    资料来源:腾讯网
    转载时间:2019年10月31日

    转载网址:https://finance.qq.com/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