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王蓬:诸葛亮在汉中事考

诸葛亮在汉中事考

 

文/王蓬

 

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到234年, 一生最后的八年在汉中度过, 六伐曹魏, 实际为五次进攻, 一次防御。末了病逝五丈原,归葬定军山。汉中留下全国最早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也留下许多真切感人的故事。

  

高台读书

 

一座孤零零的土台,寂寞地耸立于荒野。四周没有人家,没有村落,惟有川陕公路从坡塬下经过,再穿进流出汉水的山谷。据说,这高高的土台便是当年诸葛亮驻节汉中时的读书台。


高台附近有大片凹陷的土地,上年岁的老人说那曾是片池塘,荷花特别鲜大,附近村落至今仍叫“莲花村”。还有合抱的古柳、再是池塘边丛丛翠竹、再是坡岭间妖妖的野花。一面是汉水积淀的原野,一面是进入四川的要道,再有一座汉式亭阁建于高台,不仅景致优雅,视野也极开阔。


图片

2 诸葛亮读书台在勉县武候镇


今日若远眺土台,说那就是诸葛亮读书去处,会觉得附会。但若登台,细观那格局、气势,就觉得可能性极大了。高台下一里之遥,便是近年多次维修的武侯祠。这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29年之后,后主刘禅下昭为他修建的公祭之祠,早于成都武候祠。先建在汉水之南,与其墓地同在—地,享殿亭院,颇具规模,千载风雨,虽有损毁,历代均有修葺。至明代迁建至汉水之北,陈仓谷口,也即诸葛亮驻节汉中的大本营。他在此教兵演武,长达八年,六伐曹魏,匡复汉室,该有多少军务政事劳体烦心?公务之余,携带随从一二,轻摇羽扇,悠悠散心,独步高台,松弛一下,喝片刻茶水,再静静读书,想是极可能的事情。


南宋诗人陆游经此曾有诗作《游诸葛武侯读书台》,其中有诗句:“世上俗儒宁辨此,高台当日读何书。”诸葛亮读的什么书呢?


早年,在南阳躬耕垄亩,他除子集经史,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算学方术之外,想必更注重阅读的是关于社会、关于时局、关于人生的一部大书。否则,他绝难27岁就对汉末天下大势有深刻洞察,对各路诸候有清醒认识,对时局发展有准确预料,以至在“隆中对”中提出标彪千古的战略规划,为三国情势发展所证明,亦为后世称颂不绝。


图片

3-从少年时便便勤学终生的诸葛亮


之后,他投身于东汉末年风云激荡的政治舞台,益发注重把所学与所用结合,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否则不可能协助积弱积贫的刘备兴邦定国,取得三分天下有其—并治理得井井有条。诸葛亮一生最后八年是在汉中军营度过。其时刘备与一批开国功臣先后离世,蜀汉国势微弱,内忧外患,几乎系一国安危于一身。诸葛亮该需多少才干胆识方能支撑其局面。


可以设想,他高台读书,也许需舒展一下筋骨,起身踱步,凭栏远眺,一箭之地便是古陈仓道口,正是他北伐进兵之路,睹物生情,该有多少思虑顿涌心头:敌国情势、己方状态、将帅人选、入征时间、后勤保障、天气变化……再总结教训,阵线太长,粮草不济,不定加强运输的“木牛流马”便是此刻酝酿于胸,考虑急需付诸实践的。但谁也不是神仙,想到便能做到,于是又要阅读木工算学之类的书籍了。


诸葛亮一生学以致用,注重实际,反对空谈。赤壁大战前夕,他只身舌战那些“坐议立谈,无人可及,敌兵压境,束手言降”的群儒,便是一例。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诸葛亮自身也曾疏于考虑,重用了喜好纸上谈兵,“言过其实”且不听副手王平劝阻的马谡,痛失街亭,造成首次北伐的失败。


其实,不仅诸葛亮,中国历代仁人志士都讲求书本与实践结合,以兴邦立国、匡济天下为己任。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关注国计民生。明末东林党人则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也莫不如是。


图片

4-诸葛亮 故里今山东沂南


尽管,诸葛亮多次北伐,皆未奏功,且最后病逝军中,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事,但他高台读书,毕竟读懂了社会,读懂了人生,读出一个书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典范,读出一个为世人传颂不绝的大智大勇的知识分子光辉形象。

 

古关古事

 

这误会久了,宝成铁路筑通后,多少旅客途经川陕交界的阳平关时,都以为这儿便是三国时要塞,蜀魏相爭,金戈铁马,战旗佛动流云,铁蹄叩击大地,勾起多少思古幽情,列车启动,还望着窗外山峦发呆。


其实,真正的阳平关距此还有百余公里,即今勉县老城。此处秦岭巴山隔汉水耸立,窄狭处不足百米,为汉中盆地西部要塞。进谷则道分两岔:一为进入四川要道,再远可至滇藏,可谓西南门户;一为古陈仓道南口,可直通关中,勾联陇东河西。所以三国时期阳平关位置举足轻重,守住此关,既保汉中,又可使四川无虑,—座名实相符的重镇。


图片

5--三顾茅庐雕像


我与友人是临近黄昏时来到古阳平关的,晚霞贴近群山,成团的云彩布满西天,斜阳把残存的古城勾勒出一段赭黄,明暗相间处流露着千载沧桑。


附近是开垦的菜地,再远是零星的农舍,寻常不过的山野景象。若不是有块“古阳平关”的刻石,没人会来这驻足浏览。但只看看古关格局,就清楚确实“阔过”。古关紧扼谷口修筑,两边是秦巴大山,中间为滔滔汉水,城池外则有护城壕沟,虽历一千七百年之久仍深不可越,真正一座插翅难过的要塞。


三国时,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发生在阳平关附近的定军山之战,由于《三国演义》,更由于马连良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不仅曾拍成中国第—部有声电影,更因进入各种文化史而广为人知。


其实,真正的阳平关争夺战发生在曹操与张鲁之间。其时,曹操已击败袁绍,平徐淮,定关陇,统一了北方。若再夺取汉中,则为击败刘备,统一西南打下基础。这时,汉中为推行五斗米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张鲁占据。即凡入教者,需交纳五斗米,入教的大小头也就是教区长官。在路边开义舍,放置大米、柴薪、草鞋支助路人。吸引了大批流民前去汉中。“汉承秦制”严刑酷法。老百姓动辙入罹,被流放、劳役,苦不堪言。而张鲁对于触犯法律的人则采取“三諒而后刑“

图片

6 阳平关老城


即教育三次不改者才处罚。由于“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加之有秦巴山脉拱围,少经战乱,群众安息,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用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话说:“汉中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区。”


如今曹操重兵压境,张鲁为保境安民,准备归附。弟弟张卫却不肯,率精兵数万在阳平关拦山筑起石墙,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拼死抵抗。曹军虽众却远道而来,且山峦重叠,不利大军征杀。多日攻关不下,兵疲粮缺,伤亡日增,正要撤军,却发生两起戏剧性的偶然事件。


一是曹兵在撤军时,天黑迷路,误入了张卫营寨;二是无独有偶,当夜竟有千只野鹿也突然闯进张卫军营。人兽混杂,呐喊骤起。守军不明情况,惊恐失措,应对无方,一片慌乱。曹操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改撤退为进攻,而张卫却因见曹操准备撤退疏于防范,被曹军一举攻占了阳平关。


图片

7 定军山下之武候墓


张鲁见阳平关失守,知大势已去,弃城逃走。临行,部下劝其把多年积下的存粮物资烧毁,以免资敌。张鲁却认为这是百姓血汗,应予保留。曹操入住汉中,意外得到大批粮草物资,除了犒赏三军,还盈余无数。高兴之余,派人沿米仓道迎回滞留巴山腹地的张鲁。仍让他镇守汉中,并把他五个儿子皆封列侯,还让自己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


这是见于《三国志》的一段史实。颇耐人寻味:一是冷兵器时代,只要充分利用地形,雄关要塞确能抵御重兵十万,保卫一方安宁;再是曹操攻关成功,虽有偶然因素,但能抓住机遇,随机应变,改撒退为进攻,反败为胜,不愧为军事大家;不过,我感兴趣的还是千只野鹿误入军营。说明当时这一带植被茂密,生态极好,加之汉水滋润,注定为野生动物天然乐园。我们离开时,暮色已临,环视山野,再三寻思,当年野鹿是从哪儿跑来的呢?这会若有一只跑来,也该有多好。

 

图片

8 诸葛亮墓地


夜宿武侯祠

  

游览或陪人游览,武侯墓、祠不知来过多少回,但夜宿其内却是首次。尤其得知这祠庙便是当年诸葛亮驻节汉中的大本营时,更勾起一缕思古幽情。


想想,诸葛亮每日军务政事缠身,该在这儿度过多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夜晚。朔气金柝,寒光铁衣,不定探马忽至,军情骤变,又需连夜运筹,不定也是这般星稀月朗啊。


索性独步户外,绕祠而行,春夜宁静,四下悄无声息,抬头星光可辨,有晚风从古金牛道口吹来,满含草木野花气息。暗思:诸葛亮是从古至今妇孺皆知的伟大人物,墓、祠不在别处,偏在这片土地,委实是件幸事。


其实,这都为一千七百年前,三国鼎立的情势所确定,汉中作为蜀汉门户前沿阵地,且又四塞险要,物产丰殷,经营好这块战略要地,退可保四川西南,进可攻关陇中原。所以诸葛亮一生的最后八年便在这儿度过,教兵演武于定军山下,休士劝农于汉水之滨,造木牛流马于黄沙古镇,夜读兵书于兵营高台……

三国时期,无论所占国土、拥有人口、财富,还是谋臣良将,综合国力相较,蜀汉最弱。尤其先主刘备不听诸葛相劝,—意孤行,讨伐东吳,却为陆逊所败,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削弱蜀汉实力。随着关、张、赵、马、黄—批老将先后离世。蜀汉后期,诸葛亮几乎集军民要务乃至—国安危于—身。偏他又极端谨慎,事必亲躬。长期操劳使得身心疲备,食欲不振。连对手司马懿都看出来:“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图片

9 勉县武候寺为全国最早为诸葛亮所建祠庙


其实,诸葛亮又何尝不清楚三国情势,蜀汉偏居西南势单力薄,所赖以生存者秦巴拱卫。倘若强敌来攻,—旦突破劍门关,无险可居,可就被动了。事实是邓艾日后绕过劍门,偷渡阴平,蜀汉倾刻灭亡。所以仗不能在家门口打。诸葛亮兵出祁山,六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何尝不是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


在汉中盆地西部边缘一带,诸葛亮留下多处遗迹。最后一次北伐失利病逝军中,他也遗命安葬于此。古人注重风水地脉,诸葛亮久经沙场,对地理尤为通晓。但凡去过武侯墓的人,看那格局就深信,诸葛亮就应该葬在这儿。


我甚至相信,这块墓地也不定是诸葛亮生前就看好的呢:滔滔汉水屏障于前,巍巍定军护卫于后,取其高山流水也;陵地更是山环水抱,岗峦起伏,古木森森,云绕烟横,以利福荫后人;墓冢却又简易,按诸葛亮的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则又完全体现诸葛亮一生谨慎与节俭。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均要求建庙奉祀,朝廷以有碍礼仪制止,但群众“巷祭”不绝,西南少数民族则广泛“野祭”。直到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也即蜀汉灭亡的前一年,朝廷才下诏在定军山墓地附近建祠,这也是全国最早建修的武侯祠庙。唐时废毁重建,之后历代都曾维修,至明时迁建至今址,也即诸葛亮驻军大本营。祠庙背倚汉水,面对秦岭,坐南朝北,取念念不忘北伐之意。新祠由于地当古道要冲,数百年来,但凡过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必祭奠游览,亦留下不少碑刻诗文,留人足步,启人心智。


图片

10-武候寺甬道,千年间凡经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概莫能外


最值得书写一笔的是寻常百姓对诸葛亮的祭奠,自诸葛亮离世至今,一千七百年来完全自发,代代相袭,从未中断。南宋诗人陆游在汉中时,目睹此情,曾有诗作:“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十年动乱“学大寨”时,曾规定,凡去墓前祀墓者,先为河堤挑土半日。如此阻挠,也未曾挡住群众。至于近年每临清明,前往墓、祠的群众如潮如涌,汉水大桥也为之堵塞。


关键诸葛亮一生用智慧编织起来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再是廉洁奉公,忠心事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息息不灭,这与那些人为树立、号召发动出来的典范榜样,无可比性,完全是两码事啊!


是夜,阅读诸葛亮《出师表》,敬仰之情倍生。想起范仲淹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说与诸葛,合适不过。

 

晨谒马超墓

 

熟知三国故事的人注定熟知马超:白马银盔,气宇轩昂,雄健英俊,骁勇无比,虎背猿臂,臂力过人,。潼关一战,打得曹军落花流水,马超纵马挺矛,—路追杀。危急时刻,曹操若不割须弃袍,也险被马超擒获。


之后,马超入蜀时又在葭萌关夜战张飞,两名虎将狭路相逢,可谓棋逢敌手将迂良才,两军对垒火把闪耀,两将格斗戈矛相击,厮杀得难分难解,震惊得两军皆骇,这场夜战也被人津津乐道,留传千载。


幸得刘备及时招抚,马超归顺蜀汉,倍受重用。刘备自立汉中王时,因马超出身名门,世代为将,即由马超领衔给名义尚存的汉朝廷上书,刘备的汉中王才得以名正言顺。刘备称王,論功行赏。马超亦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因人皆称其勇,引得关羽不服,竟要弃镇守荆州重任,入川与马超比试,幸得诸葛亮劝阻:马超“雄烈过人,当与翼德(张飞)并驱爭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美须曰髯。见诸葛亮信,环示左右,方才作罢。民间则有“三国英雄数马超” “锦马超”、的说法。


这位名标青史的三国名将,就长眠在我生活的地方,早就该去谒访。早春的一个清晨,我了却了这个愿望。尽管,晨光春色,阡陌绿意,引人入胜,我的心思却全系于马超。


图片

11 马超墓地


蜀汉在西南建政权后,马超更成为可倚重的将领。考虑马超久居西北,深得羌人之心,刘备便命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其守西部门户阳平关,因这—带相邻陇南,世为氐羌民族牧耕之地。马超既得羌人拥戴,必不犯境。马超驻节既守汉中又保四川,数年中,安然无事。


可惜,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的前一年,却得到噩耗:马超病逝阳平关,年仅四十七岁。祖籍茂陵及生长地西凉均为曹魏所据,无法归葬;蜀都又远在千里且道路艰辛,只好就地安葬于阳平关了。刘备封马超日威候,其子继承爵位。诸葛亮闻讯十分悲恸。后北伐时大本营即设在马超墓附近并亲自祭奠。


近年,文物工作者曾对马超墓组织发掘,打开墓顶后发现:格局与砖石均系汉代,且与史书记载相符,史学界亦无异议,故马超墓系真无疑。因马超生前即拜将封侯,筑墓建祠均有相当规模,又经历代维修,至今遗迹尚存。在今汉中勉县西北四公里处古阳平关附近,其祠、墓皆在川陕公路近侧,路边即有石碑,上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书立。


马公祠现存正殿、侧屋不及十间,隔壁有小学,显系占用庙产。祠后约百米为墓地,早先有长廊可通,后修汉惠渠时隔断。我独自涉桥过河,老远便见墓冢,高约五米,有大树笼罩,颇且王者之气。登临细观,墓地约半亩左右,尽皆土掩,己无砖石建筑。毕竟历千年风雨,显得零落荒芜,又空无一人,遂对其命运思量不已。


东汉末年,战乱不已,群雄并起。马超的父亲马腾便是割据陇右西凉的一路诸侯。马超年青时便随父亲征战,练就一身高强武艺,在战乱中脱颖而出,击败过许多对手,也惨遭过失败,尤其父亲马腾与两个弟弟被曹操以保举京官为名,实为人质,后遭杀害。马超在为父雪恨,举兵征战中遭到曹操数路军马围攻,马超的妻子及三个子女均惨死于反叛部下的屠刀之下,整个马氏家族二百余口皆死于战乱。丧师失地,先投张鲁,难以共事;后附刘备,才受重用。


然痛定思痛,家破人亡,该有多少悲伤郁积于胸。无怪正当盛年便猝然辞世。不过再想,群雄割据势必互相残杀,这是为历史证明的无可选择的规律。一代枭雄刘备、孙权尚最终免不了,被剿灭,被并吞。何况马超仅有吕布之勇,而无韩信之谋。即使兼有韩信之谋又怎样呢?韩信的结局就好么?历史总让人思量不已,寻味不尽。


晨曦中,田野极静,附近那个叫马公村的寨子里,一位老人牵着一头水牛出来放牧,为这升平年月增添了一缕祥和气氛。


图片

12-今日勉县--杨钧摄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王蓬老师提供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