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笔驿”即“朝天驿”
—— 中国蜀道筹笔驿遗址新考
粟舜成
【作者简介】粟舜成,笔名沧海一粟,1967年生,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文史专家。曾任作协主席,并长期在党委宣传和统战部门工作。出版有专著《大道朝天》、编著(注)《方志朝天》《诗咏朝天一百首汇释》、校注(清乾隆)《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校注》等。代表作有《曾家山蔬菜赋》《朝天阁赋》《广元筹笔驿:诸葛亮<后出师表>撰写地》《一座朝天关,半部蜀道史》等。
粟舜成
摘要:筹笔驿属中国蜀道著名古驿。诸葛亮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后出师表》,历代诗人多有题咏,毛泽东曾手书唐代诗人李商隐、罗隐的诗《筹笔驿》。而遗址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四川省广元市文化学者粟舜成,秉承先贤遗风,以文化传承为己任,通过查阅大量的古籍史料、唐宋诗文,终于找出真相:“筹笔驿”即“朝天驿”,位置当在今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明月路社区一带,踞于明月峡景区北门至朝天城区小中坝之间。部分明清古籍、地方史志结论有误,筹笔驿即朝天军师村之说、筹笔驿即神宣驿之说当寿终正寝。筹笔驿遗址的准确定位,是中国蜀道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蜀道申遗、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关键词:遗址方位;筹笔驿即朝天驿;历史变迁
筹笔驿,位于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的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境内,为中国剑门蜀道著名古驿。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运筹帷幄而得名。但筹笔驿遗址究竟在哪里,自宋至今,史学界一直争论,说法有三,即:筹笔驿即原筹笔乡(今朝天镇军师村),筹笔驿即神宣驿(今中子镇宣河村),筹笔驿即朝天驿(今朝天镇明月路社区)。笔者拟从古籍、唐宋诗文入手,结合蜀道特别是金牛古道的演变史、中国古代驿站史,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找出其中答案。
一、金牛道的入蜀路线,准确凸显了筹笔驿(朝天驿)的地理方位。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是古代关中、汉中通往巴蜀的道路之一。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石牛道,又名金牛道。元、明以后通称为南栈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经青阳驿、金牛驿、柏林驿、宁强县、黄坝驿、广元市、趋剑门关。”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 · 历史地理》载:“石牛道,又名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及广元市趋剑门关。为关中经汉中入蜀的主要通道。相传战国秦惠文王欲伐蜀,患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皆能粪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开道导引,秦军随而灭蜀,因以‘石牛’‘金牛’为名。历代屡加修治,元、明以来为别于自汉中北上的栈道,通称为南栈道 ,又名蜀栈。”
戴均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石牛道,又名金牛道。古代联系汉和巴蜀的交通要道。起自今陕西省勉县西南,越七盘岭入四川,过朝天驿至剑门关。相传战国秦惠文王作五石牛,言能屎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随而灭蜀,故名。元、明以后通称南栈。”
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载:“金牛道,即石牛道。古代陕西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间的主要交通路线。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入蜀,经广元市而至剑阁县。《读史方舆纪要》卷66四川:石牛道亦名金牛道。”
2022年版 《辞海》云:“石牛道,古道路名。亦称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趋剑门关,为古代联系汉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相传战国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能屎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随而灭蜀。‘石牛’‘金牛’由此得名。唐玄宗、僖宗自长安入蜀,即取此道。后代屡加修造,元、明以后通称‘南栈道’ ,亦称‘蜀栈’。”
彭华译注、中华书局2023年版《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之“石牛道”词条云:“石牛道,古道路名。又名金牛道、南栈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经青阳驿、金牛驿、柏林驿、宁强、黄坝驿,越七盘岭入四川境,复经朝天驿、广元,而至剑阁。石牛道是古代汉中盆地和巴蜀的交通要道,‘所谓蜀之喉嗌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今四川广元以北朝天驿附近清风峡和明月峡,尚有栈道遗迹。”
以上辞(词)典、《辞海》及彭华译注《华阳国志》对金牛道(石牛道)的释义虽个别文字不尽相同,但关于金牛道的路线基本一致,即: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经宁强县,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广元,趋剑门关至成都。按古地名来说,所经的主要地方有:西县、金牛驿、五丁关、宁羌州、七盘关、筹笔驿、利州、葭萌、剑门关、涪城、雒县,大体为现在川陕公路的路线。
金牛道入蜀的路线,也可从朝天区的建制沿革中看出端倪。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嘉陵江岸、今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南华村置昭欢县。晋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因避“昭”讳,改昭欢县为邵欢县。南朝宋时,于沙河镇南华村置华阳县。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因沙河镇南华村嘉陵江畔建有石亭寺,遂以地为名,置石亭县。北魏正始中,于朝天镇朝天村置三泉县,后废。唐武德四年(621年),于朝天镇朝天村复置三泉县。天宝元年(742年),县址迁移至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宋建炎四年(1130年),利州宁武军于朝天镇置都统治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于中子镇宣河村置广元县神宣驿分司县。清乾隆年间,神宣驿丞升为神宣驿巡检司。嘉庆二年(1797年),改置广元县神宣驿分县。这些位于嘉陵江上游、川陕结合部的行政建制的设置,说明这一带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南北行人过往经此应是其“重要”的主要因素。并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四川成都、广元至陕西宁强、汉中一带战事频繁,必利用金牛道。
中子铺遗址的发掘,为金牛道经七盘关入蜀提供了确证。金牛道作为连接蜀中和汉中两地的交通线,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位于朝天驿至七盘关之间、距今约7000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子铺细石器遗址的发掘,以及广元邓家坪、张家坡遗址等史前遗址考古资料的佐证,说明自古以来,金牛道循“七盘关——中子铺——朝天驿”一线应是其主要的路线。
金牛道循七盘关一线的开辟,也是两汉三国时交通建设的一大创举。“金牛道上筹笔驿的存在及其史传,说明诸葛亮曾尝试溯嘉陵江进兵汉中,以缩短路程……汉时置昭欢县于嘉陵江沿岸,县名昭欢,有告慰昭烈帝刘备之意,亦可能为诸葛亮主政时所置诸史实,诸葛亮开发循嘉陵江道应该可信,它在蜀道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中这样认为:“在隋唐和宋的690年中,在政治上出现了两次大统一。表现在交通上,一方面则由于国内的统一,唐宋州郡干路,往还交织;其他方面,则由于民族地位的优越,隋唐的域外交通大见昌盛。这两方面,无论就哪一方面说,隋唐宋盛时的情形都较秦汉时代为进步”。为此,隋唐金牛道的形成,就是这种“进步”的微小体现。
广明二年(881年),在黄巢农民军已破长安的严峻形势下,已逃至兴元的唐僖宗如同自己的先祖玄宗,亦经此道奔蜀。唐代诗人李白作《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以“秦开蜀道置金牛,……天子一行遗圣迹”歌咏之。唐代诗人大都有入蜀的经历,而沈佺期、宋之问、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张说、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岑参、韦应物、刘禹锡、元稹、贾岛、温庭筠、杜牧、李商隐、罗隐等,抑或经此道出入,可见经金牛道越七盘关入蜀之“繁忙”。
二、古籍文献的记载,雄辩地说明“筹笔驿”即“朝天驿”。
(一)筹笔驿设置的时间在中唐以后。
“筹笔”之名最早即见于中唐诗人陆畅诗《筹笔店江亭》:“九折岩边下马行,江亭暂歇听江声。白云绿树不关我,枉与樵人乐一生。”此后,陆续出现了晚唐诗人杜牧、殷潜之、李商隐、薛逢、薛能、罗隐,宋代诗人石延年、文彦博、张方平、文同、李新、陆游、孙应时,明代诗人傅振商,清代诗人王士祯、李调元、张问陶等题咏筹笔驿的诗词。
据(晚唐)李绰的《尚书故实》载,唐贞元间(785-805年),陆畅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诗相赠。在蜀有诗二首。其中《筹笔店江亭》一诗所指之“筹笔店”,当与后来李商隐《筹笔驿》诗所指之驿站为同一处。考之此诗,亦止云“筹笔店”而已,然则可断定驿站之设在陆畅之后。
据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原教授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金牛成都驿道”所载,筹笔驿当为中唐以后设置。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散文家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描写了长安周围的几条驿道:“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自灞而南至于藍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口武关。自长安至于好盩厔,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据其记述,唐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其中的一条是从长安到西南的金牛驿道,自长安经兴元(今汉中)、利州(今四川广元)、剑州(今四川剑阁)、成都、彭州(今四川彭县)、邛州(今四川邛崃)直达今川藏地区。而主要驿站筹笔驿正好处在从长安到西南的金牛道上。据此,可以推断,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左右,筹笔驿已纳入全国驿站规划建设,或以初步建成、投入使用。
另据唐代诗人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所载:“开成四年……于是因年有秋……自褒而南,逾利州至于剑门,次舍十有七,同节度副使石文颖董之。”文章记述: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从褒城往南,经过利州到达剑门,沿途有驿站17个,由同节度副使石文颖负责这段工程。据严耕望的著作《唐代交通图考》、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的著作《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考证,唐代金牛道上的驿站17个,自南而北是:天回、两女、金雁、万安(罗江)、巴西、奉济、上亭、汉源、方期、望喜、嘉陵、深渡、嘉川(望云)、筹笔、五盘、三泉、金牛驿。而筹笔驿正是17个驿站之一。七盘关金牛道应为此次所修之重点,不过此前该道已能通行,此后更为顺畅,成为一条政治、军事、文化之路。据此,可以判断,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筹笔驿已全面建成,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筹笔驿建成后的第二年隆冬,晚唐著名散文家孙樵经金牛道还秦,途经筹笔驿,写下了“眄山川而怀古,得筹笔于途说。指前峰之孤秀,传卧龙之余烈……”的名句(见孙樵《出蜀赋》)。
筹笔驿建成后的17年,即唐玄宗大中十年(856年),晚唐诗人李商隐辞去梓州幕府职务还京,途经筹笔驿,有感于诸葛亮雄才大略却功业未竟,写下了怀古诗《筹笔驿》:“小山屋4534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之后,诗人薛逢则咏叹《题筹笔驿》: “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崛起赞訏谟。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殂。出师表上留遗恨,犹自千年激壮夫。”薛逢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称颂了诸葛亮依附刘备倾心蜀汉的宏大谋略, 惋惜他功业未竞身已先死的命运。
(二)筹笔驿即朝天驿,遗址当在今朝天区朝天镇明月路社区一带,踞于明月峡景区北门与朝天城区小中坝之间。
据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编撰的地理总志《舆地记胜》(卷一百八十四)载:“筹笔驿,在绵谷县,去州北九十九里。旧传诸葛武侯出师尝驻此,唐人诗最多。”
明代杨瞻修、杨思震纂《保宁府志》(卷六·名胜纪·古迹)载:“筹笔旧驿,县北九十里,即今朝天驿。昔诸葛出师运筹于此。”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九十八·保宁府二·关隘)载:“筹笔古驿,在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唐李商隐、罗隐皆有诗。旧志:‘今有朝天废驿,在广元县北八十里,即古筹笔驿也。’”
而清代历史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的专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四川三)所记更为明确:“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
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的考据著作《尚书古文疏证》(卷六下·第九十六)则云:“惟广元县旧志云:潜水出县北一百三十余里木寨山,流经神宣驿,又南二十里经龙洞口至朝天驿北。朝天驿,古筹笔驿也。……去县八十里,恰与龙门之里数相符。”
清代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的《蜀道驿程记》明确指出:“朝天峡上有武侯筹笔驿。(唐)孙樵(《出蜀赋》)云‘眄山川以怀古,得筹笔于途说。指前峰之孤秀,传卧龙之余烈’”。
1991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8册)注释:“筹笔驿,古驿名。在四川省广元市北八十里。相传诸葛亮出师,尝驻军运筹于此。今朝天驿废址,即其地。”
此外,还有20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对李商隐诗《筹笔驿》的注释:“筹笔驿,又名朝天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商隐诗集疏注》注释:“筹笔驿,即‘朝天驿’,在四川广元与陕西阳平关之间。诸葛亮伐魏,曾驻兵在此筹划军事。”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系文献研究室主任杨正泰的专著《明代驿站考》注释:“朝天驿,旧置广元县北筹笔。”
从以上典籍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筹笔驿在古利州(今广元)北80里或90里或99里处。里数有三种说法,而古籍所载驿站里数往往与实际情况多有误差。据唐史研究学者、暨南大学教授吴宏歧考证,唐大里1里约今531米,唐小里1里约今442.5米,宋1里约今560米,元明清1里约今576米。并且唐代规定30里1驿,在实际设置上,并不拘泥于30里的规定,而是以驿路冲僻驿事繁简之不同,因地制宜而设,近者10余里、20多里,远者60里、80里、100里不等;宋元时,60里置1驿;明清时一般 60 里或 80 里置1驿。古代驿站里数规定不一,这给史书记述造成误解。况且,在古代实测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形下,要准确测量两地距离远非现在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在山高水险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就更为突出。所以,宋代筹笔驿在(州)县北99里(约今110.88里)之说与清代筹笔驿在县北90里(约今103.64里)或80里(约今92.16里)之说看似有些出入,其实却大致吻合。按现代朝天人从朝天驿出发沿金牛道路线经九折岩、朝天岭、望云铺、飞仙关至广元将军桥的测量,朝天驿至广元里程应为93里,这就是清《读史方舆纪要》《尚书古文疏证》所记的“筹笔驿在县北80里(约今92.16里)”的里数,筹笔驿的位置当在今朝天区朝天镇明月路社区。
筹笔驿改名朝天驿,源于唐玄宗幸蜀的传说。唐天宝十五年(756年), 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奔蜀,蜀中百官在筹笔驿接驾, 朝拜天子,随后人们将“筹笔”改名“朝天”。“朝天”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散文家孙樵的《出蜀赋》:“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朝天镇” 一名最早出现在北宋王存的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卷八):“绵谷。二十二乡。朝天、嘉川二镇。”而“朝天驿”一名则最早出现在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的地理总志《舆地记胜》(卷一百八十四)之《利州》:“羊模洞在县北龙洞之西朝天驿七八里。”以及南宋诗人陆游的《梦行小益道中》:“栈云零乱驮铃声,驿树轮囷桦烛明。清梦不知身万里,只言今夜宿葭萌。榉柳林边候吏迎,血涂草棘虎纵横。分明身在朝天驿,惟欠嘉陵江水声。”
结合历代诗文、古籍、方志所述以及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画作《朝天驿》(1939年)、吴一峰的画作《朝天驿》(1955年),可以判定:筹笔驿的具体位置当在朝天区朝天镇明月路社区一带,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明月峡北门与朝天城区小中坝之间。驿站设置于中唐以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全面建成。驿站前有嘉陵江、潜溪河绕驿奔流,有朝天古渡——朝天渡,南面建有鸣玉亭,北面建有怀古亭,驿内设有武侯祠堂。正如《读史方舆纪要》载“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蜀道驿程记》记:“朝天峡上有武侯筹笔驿。宋代诗人文同《鸣玉亭,筹笔之南》、张方平《雨中登筹笔驿后怀古亭》亦载,陆游《筹笔驿》诗题下注:“有武侯祠堂”。筹笔驿踞地形之利,可谓水陆交通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驿站沿嘉陵江西南下至广元,出剑门关之雄关可达成都。从驿站右取陆路,经七盘关北上,可达陕西宁强、汉中;从驿站左取水路,经陕西阳平关,可达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凭雄关险隘、川北门户踞守,进退皆宜。在此地建立军事大本营,足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超前的战略思维。
(三)部分古籍、方志结论有误,筹笔驿即军师村之说、筹笔驿即神宣驿说,当寿终正寝。
筹笔驿即原筹笔乡、今朝天镇军师村之说,源于今人编撰的《广元县志》(文化卷)所记:“筹笔驿在广元城北45公里的筹笔乡东岸,嘉陵江水绕驿奔流,山川秀丽,地势险要。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师北伐曹魏,曾于此运筹帷幄而得名。”以及《朝天区志》(文化旅游卷)所记:“筹笔驿遗址位于朝天镇北12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军师村境内,梅家河与嘉陵江相汇处台地上……唐宋时有诸葛祠——军师庙。”
筹笔乡于1952年建立,1958年改筹笔乡为筹笔人民公社,1984年改筹笔人民公社为筹笔乡,1995年筹笔乡并入朝天镇。军师村原名筹笔人民公社先锋大队,于1984年改名,军师村一名沿用至今。军师庙一名,清代以前所有古籍均未记载。仅民国29年(1940年)《重修广元县志稿》(第二编卷五·建置志二·寺观)载:“军师庙,因武侯伐魏,于此驻节,后人钦之,为之立庙。滩有筹笔之名,亦其故也。”由此可知,该地名是现代的产物。1956年修建宝成铁路车站时,由于铁道部有关人士缺乏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就用“军师庙”命名了车站的名称。殊不知,诸葛亮于建安14年(209年)被封为军师中郎将;建安19年(214年)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蜀章武元年(221年)被封为蜀国丞相;蜀建兴元年(223年)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不用诸葛亮的高级职务“武乡侯”“丞相”为车站命名,而用最初职务“军师”为车站命名,令人费解。
并且,唐代时期,官道金牛道并未经过朝天区朝天镇至阳平关一线,以近现代出现的地名为依据,主观臆测,筹笔驿在此地设置,属无根之论。
神宣驿即古筹笔驿之说,则源于明代学者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二十四)所载:“又二十里为神宣驿,即古筹笔驿也,相传武侯出师驻此。” 清代陶澍的《蜀輏日记》载:“十里宿神宣驿,武侯筹笔驿也。”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第一编卷三)载:“筹笔驿 ,在县北九十里,即今神宣驿,诸葛武侯出师,常驻军筹画于此。”
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四川三)记述:“神宣马驿,在县北百三十里。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志》云: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杨正泰《明代驿站考》所记:“神宣马驿,又名神宣军站。属保宁府广元县。在今四川广元县东北宣河”(另见《太平寰宇记》卷六三、明万历《四川总志》卷二十)。
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金牛成都驿道”所载,唐代时期,朝天区中子镇宣河村并未置驿。宋元时,宣河村均未置驿。明代时,陕西省长城沿边的宁夏卫和川陕路上置有军站,宣河村始置神宣马驿(又名神宣军站)。明代嘉靖《汉中府志》(卷二)记:“栈道原设夫马比别郡减少,因国初有充发安置甲军(罪军)……以供走递,故设立军站,与民驿协济公家者也。”清代时,神宣马驿(神宣军站)改名神宣驿。因此,神宣驿即古筹笔驿之说,属于明代曹学佺、清代学者陶澍及民国29年《重修广元县志稿》编修者的一种误解。
三、历代诗文的描述,生动演绎了筹笔驿(朝天驿)的历史变迁。
唐代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的状态,开创了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邮驿的制度建设,驿站的修缮扩建,驿路的水陆相兼,四通八达,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但光阴荏苒,退出历史舞台的驿站建筑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仅留下一个发人幽思的名字而已。由于实体的消亡、资料的匮乏,让人们难以了解驿站的全貌。但我们可以通过历代诗文,了解驿站建设的点点滴滴。
“唐代驿馆一般设在大道要冲,或傍依江河”( 张晓军《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驿站修筑在驿道上,驿舍最好要视野开阔,地势敞亮”( 李德辉《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筹笔驿选址亦然。“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白居易《望江楼上作》);“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罗隐《筹笔驿怀古》)”;“驿前风景应如旧,江水无情日夜流”(孙应时《题筹笔驿武侯祠》),这些诗句记述了驿站与道路、江河的关系。杜甫在《舟中》一诗中“风餐红柳下,雨卧驿楼边”的描述,更是生动地说明了驿站离水之近。
唐朝的驿舍形制比较壮观,有些可谓华屋连片。其建筑布局,(唐)刘禹锡《管城新驿记》中有简要的描述:“庭容牙节,庑卧囊槖,示礼而不慁也。内疱外厩,高仓邃库,积薪就阳……主吏有第,役夫有区, 师行者有飨亭,孥行者有别邸。”筹笔驿和其它唐代驿站一样,“设有公共活动区、住宿区、杂物堆放区、牲口饲养区四大功能区。建筑东西狭长,长度从数丈到十余丈不等;南北深阔,长约数丈。前为驿厅,后面和外围为食堂、仓库、驿厩等。以驿厅为中心,各部分之间以轩廊相连,构成一个整体。驿站还有驿楼,与高大的围墙相连。”(李德辉《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建筑外观雄伟、内部装修精致。整个驿站绿树成荫,景观亦不错。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驿楼。驿楼可能是作为食宿的场所,如(唐)元稹《使东川·江楼月》云:“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唐)雍陶《宿嘉陵驿》云:“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 驿楼也可能是登高眺望、思古怀乡的佳处。例如,“山秀扶英气,川流入妙思”( 唐·殷潜之《题筹笔驿》);“当年神笔走群灵,千载风云护驿亭。今日重过吊陈迹,只余愁外旧山青”(清·王士祯《题筹笔驿》)等诗句,不仅生动地描述了唐时文人为功名所累离乡奔波的复杂心态,也说明驿楼在周围环境中高耸的形态。而(唐)杜牧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题出 “邮亭世自换, 白日事长垂”及《重题绝句一首》: “邮亭寄人世,人世寄邮亭。 何如自筹度,鸿路有冥冥 ”,则表现了诗人寄居邮亭的无奈。
为了取悦、奉承来往官员,很多驿馆建有楼台亭阁,或因山就水,或凿池植树,营建有四时美景的内部景观。筹笔驿的南边就建有“鸣玉亭”,北边建有“怀古亭”。如(宋)文同《鸣玉亭,筹笔之南》诗云:“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宋)张方平《雨中登筹笔驿后怀古亭》诗云:“山寒雨急晓冥冥,更蹑苍崖上驿亭。深秀林峦都不见,白云堆里乱峰青。”而(唐)陆畅《筹笔店江亭》诗中的“江亭”就是指筹笔驿后的怀古亭。千里奔波的行旅之人,到达驿站,可以在驿站的林丛荫绿、水光爽气之中得到休整,一洗风尘,有宾至如归之感。
为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转,唐朝规定,“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各有不等的驿产,以保证邮驿活动的正常开支。这些驿产,包括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等等”(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据(北宋)王钦若编修的《册府元龟》(卷十八)载,唐朝上等驿,拥田达 2400 亩,下等驿也有 720 亩的田地。这些驿田主要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驿马饲料问题,也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来用作驿站的日常开支。(唐)李林甫编修的《唐六典》规定,陆驿上等者每驿配备马 75 至 60 匹 不等,中等驿配 45 至 18 匹,下等驿配 12 匹至 8 匹。清朝学者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评论说,唐朝的驿舍“丰屋美食”,比较“雄 大”。(唐)元稹《使东川·江楼月》诗云:“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 (唐)李远《送人入蜀》诗云:“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这些诗,都说明了唐时驿站的华丽、规模宏大。若按下等驿衡量,筹笔驿也应有720 亩田地,配备8匹以上驿马,规模亦是不小。
此外,筹笔驿还设有武侯祠堂,如(宋)陆游《筹笔驿》诗下题注:“有武侯祠堂” 。(宋)孙应时《题筹笔驿武侯祠》诗云:“北出当年此运筹,悠然欹卧与神谋。 三军节制驯貔虎,千里糇粮捷马牛。汉业兴亡惟我在,蜀山重复遣人愁。驿前风景应如旧,江水无情日夜流。”
驿站除了交通与通信的功能外,其廊柱、墙壁亦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的好地方。南来北往之人到了驿站,沿途所见所闻和旅次的心境,大多要外化成诗歌,便在驿站的廊柱或墙壁上题诗留墨,颇似今人在旅游地随手写下“某某到此一游”。今天看来,这后者是乱写乱画,极不文明。但在古代,于驿站题诗留墨是一种时尚。唐代一些诗人至今流传的诗歌有一部分就是在驿站被过往的人看到后,或用笔转抄,或口头传播,逐渐才流布开来。在资讯相当闭塞、没有出版发表作品的机构与报刊的当时,驿站题诗和自己刻印诗(文)集及诗(文)在民间被人口头传播是保存和发表作品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披览古代诗人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关“筹笔驿”的诗达33首。
作为国之血脉、国之脸面的邮驿系统,在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时期,高效率地运转,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应,正如(唐)柳宗元 《馆驿使壁记》云:“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送往迎劳 之礼,无旷于日。”而在政权衰弱、吏治腐败的时期,邮驿必然废弛,弊端丛生,驿馆的建设遭到破坏。清代诗人张问陶看到筹笔驿的凄凉景象感慨道:“古驿风云积,阴崖秘鬼神。荒祠啼望帝,遗象肃宗臣。老树知何代,青山似故人。重来筹笔地,立马荐溪萍”(《题筹笔驿》)。
征引及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彭华译注,中华书局2023年版
《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尚书故实》,(唐)李绰撰,(清)四库全书(子部)文渊阁本
《全唐诗》(1-15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
《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16年版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全唐文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柳宗元集》(卷二十六),(唐)柳宗元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刘禹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可之文集》,(唐)孙樵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册府元龟》(卷十八),(宋)王钦若等编修,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舆地记胜》(第九册),(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舆胜览》(下),(宋)祝穆撰,施和金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蜀中广记》,(明)曹学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保宁府志》(明嘉靖),杨瞻修、杨思震纂,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读史方舆纪要》(第七册),(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尚书古文疏证》,(清)阎若璩撰,黄怀信、吕翊欣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王士祯全集》,(清)王士祯著,齐鲁书社2007年版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清)王锡祺编纂,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清)张赓馍纂修,清乾隆22年(1757)刻本
《汉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辞海》,夏征农编,缩印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版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戴均良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二、学术著作
《中国交通史》,白寿彝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严耕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古代邮驿史》,刘广生、赵梅庄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版
《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蓝勇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张晓军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版
《明代驿站考》,杨正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臧嵘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李德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学术论文
《金牛古道演变考》,孙启祥著,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满壁存亡俱是梦——唐代驿站题壁诗的审美观照》,瞿明刚著,《浙江海洋学报》2004年第1期
《宋代的驿馆与邮传》,魏天安、杨世利著,《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宋代的馆驿和递铺》,曹家齐著,《华夏文化》1999年第3期
资料来源:粟舜成提供
收录时间:2023年08月01日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2018年04月01日
2017年0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