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sanguo@126.com 010-6543-6703
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课题组---2014年06月13日



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

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课题组

 

   核心提示

   为认真筹备“2014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剑阁县社科联、四川省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这一市级社科类重大课题。该课题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素材,重点对剑门关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遗存做了梳理,对一些鲜为人知的遗址、遗存、遗迹做了实地考察,对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保护价值、开发价值、研究价值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如何推进剑门关、翠云廊5A景区创建,推进“中国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提出了较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三国历史文化在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方面虽有一些成果,但不够深入系统。如何保护好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充分利用三国历史文化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还需花大力气探讨和研究,尤其是剑阁县境内的剑门关古蜀道,在三国蜀汉时期,经过大规模修葺,已成为一条纵贯中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通道。


    这段古道与三国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到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刘禅降魏,50多年间,这条古蜀道上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若干可歌可泣的遗迹。仅以剑门关为例,就有孔明立关,刘备过关,钟会攻关,姜维守关……它给人留下太多的感慨和思考。


    剑门关古蜀道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具有极高的开发优势和研究价值,简而言之,有下列诸点:


    历史价值。它是蜀汉由兴盛而消亡的见证者,在蜀汉兴亡的半个世纪中,这段古蜀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刘备入蜀是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北击张鲁,并节制白水军。然而刘备由涪城经剑门而至葭萌,屯兵练武,积蓄力量,并“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剑门关古蜀道成为刘备展示雄才大略的根据地和转折点。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据剑门关天险而进可攻,退可守,剑门关成为名副其实的“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然几十年之后,剑门关古蜀道又见证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见证了姜维忠孝英武的人生悲剧。认真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给人很多启发。


    文化价值。三国之后,剑门关古蜀道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关注。晋太康初年,张载首先推出剑门关古蜀道咏物抒怀的第一篇奇文,他有感于蜀地官员好恃险为乱,因而撰《剑阁铭》以作警诫。“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凭险作昏,鲜不败绩。”实为振聋发聩之言。随后,李白的《蜀道难》慷慨激昂,尽情挥洒,“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响逸千古的绝唱!之后,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剑门蜀道诗文、民谣和文物古迹、民间故事汇成了一座开掘不尽的文化宝库,其中不少作品和遗迹与三国文化息息相关。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剑门蜀道遗址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价值。据史料考证,剑门蜀道大规模开凿于战国中期,比欧洲罗马大道产生的时间还要早,堪称世界陆地交通奇迹之最。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等伐蜀,正式使用金牛道,距今已2330年。自刘备入蜀至今也有1803年。仅三国蜀汉时期(半个世纪),剑门关古蜀道留下了众多遗址,最显著的是关隘、桥梁、驿道、城址、墓葬、祠庙等,纵观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现状,亟需抢救性保护,否则将会彻底灭失,其中以古柏驿道为最。谁能想象,它极盛时期是“三百长程十万树”!难怪专家称之为“世界森林活化石。”可是而今呢?十分之九的古柏驿道面临消失。


    开发价值。剑门关古蜀道的自然山水集雄奇险秀于一体,早在1982年以剑门关、翠云廊为核心景区的“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已跻身于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正在创建剑门关翠云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在筹划建设“中国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可以预想,不久的将来,剑门关古蜀道沿线的若干景点,像剑州古城、鹤鸣山、觉苑寺等等还会被开发出来,成为一串晶莹璀璨的明珠。毫无疑义,它将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作出贡献。


    研究价值。剑门关古蜀道的开辟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天险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创造史、奋斗史的有力见证。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古代,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能够开凿、整修出这段古蜀道,实在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特别是翠云廊经过千百年来坚持不懈的植树护道,它宛如苍龙腾越剑门山区,较之长城,它丝毫不见荒凉与沧桑;较之运河,它全然没有重负与污染。这项亘古罕见的绿色环保工程值得今人进行认真总结与研究,其结果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文化与自然遗产。


    剑门关古蜀道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简析


    通过初步整理研析,对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的主要资源简要归纳如下。


    文物遗存


    1.剑门关。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对剑阁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华阳国志·汉中志》:“(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桑下兵民也。”《舆地广记》:“蜀汉丞相亮,以大剑至小剑,当险束之路,乃立剑门,以阁道三十里尤险,复置尉守之。”又《剑门关志》载:“(诸葛亮)乃筑大剑至小剑三十里阁道,以便往来,并置阁尉,率山民巡守,又就近设汉德县以理之,是为剑门建置之始。”据此推算,剑门关设立和剑阁道开辟至今已1700多年。《大清一统志·古迹》载:“梁时于此置大剑戍,其山峭壁千尺,下瞰绝涧,飞阁以通行旅。”同治《剑州志·山川》:“大剑山在州北七十里(实为六十里),峭壁中断,两崖倚天如剑锋。汉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山之中断处立剑门关。关之绝顶有姜维城,为伯约屯兵处。”三国蜀汉末年,大将军姜维于此屯兵,凭险固守,抵御钟会。而钟会屯兵于剑门关外七里坡,与之遥遥相对,此地即当今之“钟会故垒”。钟会正面进取久攻不下,双方相持数月。后来邓艾偷渡阴平亡蜀的消息传到姜维大营后,将士咸怒,拔刀斫石,出现了“当年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的尴尬局面。于是,姜维只好放弃剑门关,率军“走郪道,审虚实”。这样,钟会十万大军才得以进入剑门。


    剑门关关楼几经更迭,现在的关楼是“5·12”地震后的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明代关楼原址恢复重建的。


    2.武侯坡遗址。《四川通志》:“七盘山在剑州西武连驿北,上有武侯坡。”又同治《剑州志·山川》云:“(武侯坡)在州西旧武连县东,武侯出师,尝驻息于此。”其地“北连秦陇,下览岷峨,嘉陵带其左,涪江襟其右,北控马角,南扼遂阆,回首涪雒,平畴无限,实为军事形胜之地。”清雍正年间于此建武侯祠,祠前有一小山,名曰点将台,相传诸葛亮曾在此点将;祠的后山有一巨石,传为当年诸葛亮驻军武连时帅旗插于石上,故曰“插旗石”;而祠后的高山则叫擂鼓山,传为诸葛亮擂鼓演武之地;那山顶则有诸葛亮设置的“烽火台”等等。武侯坡前河上有武功桥,传说诸葛亮北伐曾经建桥行军。


    3.剑州武侯桥、武侯祠。剑州武侯桥位于剑州古城(今普安镇)东门外,横跨闻溪河,为川陕道路重要桥梁。现遗址之桥为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重建。《舆地志》载:“剑州武侯桥,在州东门外,相传武侯出师所经。”又雍正《剑州志》称:“武侯桥,在州东门外,传以为武侯时所创。”剑州武侯祠,据宋绍兴间摄普安郡房芝《重修武侯桥记》载,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春,重修之武侯桥竣工,“仍建成武侯祠以为神主”,不详所在。雍正《剑州志·祀典》载:武侯祠,明知州李璧陈请巡按卢雍准允,于正德十四年(1519)毁治东之东岳庙所建,后迁建于城东学宫之右。雍正《剑州志·艺文》载,有明代张星所撰《诸葛武侯祠堂记》详记其事。该祠明末毁于兵火。清雍正五年(1727),知州李梅宾重建于州城之西八十里武侯坡。祠有联云:“两表于今悬日月;六军曾此驻风云。”


    4.姜维祠墓。雍正《剑州志·寺观》载:“钵盂寺,在剑门驿里许,寺后大石高矗,建阁于上,肖姜伯约像于中。石体圆滑,状如钵盂,故以名寺。”民国《剑阁县续志·祠庙》载:“姜平襄祠在剑门关内,即钵盂寺。”当地人习称姜公祠或姜公庙。乾隆庚午(1750),在钵孟寺辟地500多平方米,修建姜公祠。祠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祠有联曰:“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馀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祠附近有姜维洞,相传为姜维和诸将议事的洞室。为缅怀姜维,南宋乾道年间,当地吏民在剑门关内大剑镇西侧古道旁修姜维衣冠冢一座,竖墓碑一道,其文为“汉大将军平襄侯姜公伯约之墓。”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将墓移于大剑镇东侧姜公祠前,墓前建有享堂,立墓碑上刻:“汉大将军姜维之墓。”享堂有联:“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秋英灵。”“5·12”地震后,姜维祠墓得以恢复修葺。


    5.张飞柏。相传蜀汉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张飞守护金牛、米仓诸道,经常飞报羽书军情,往往因山势险峻不识路途而耽误,遂命士卒植柏表道,所以民间把剑门蜀道两旁的古柏称之为“张飞柏”,亦称“皇柏”。清光绪年间进士俞陛云《翠云廊歌》云:“……屈指逾万本,一一木牌记。蜀汉传至今,消沉几年圯。爝火看兴亡,韶华逝流水。后凋见贞心,奇观叹止矣。”张飞在剑阁的影响颇深,有多处遗迹可寻。剑阁张王庙就是三国蜀汉大将军张飞的祀庙。庙内正殿有张飞塑像。民国《剑阁县续志》载:“张王庙,在县东九十里,嘉陵江西岸(张王场),明时建。”同时,古蜀道上的垂泉乡有“张飞捶泉”遗址。剑州古城原东门城墙上曾有张飞塑像,以镇水患。


    6.邓艾庙。《舆地纪胜》隆庆府古迹:“邓将军庙在普安县北十五里(实为二十里),相传魏征西将军为钟会所诱,殁于绵竹,后葬于此,立庙焉。”民国《剑阁县续志·祠庙》:“邓彰顺王庙在县北二十里孤玉山,祀魏征西将军邓艾,庙后艾墓在焉。”邓艾庙复修于民国十年(1921),殿内有邓艾父子塑像,殿门两侧有木刻楹联:“越天险入蜀,战未生还,漫诩将军夸智勇;筹万机擒王,身能死决,堪称父子是英雄”。邓艾庙正殿现为北庙小学图书室。1967年,邓艾墓被掘,发现墓道至墓门以青石修砌,一石椁中两棺,两棺间距2米,每棺穴长3米,高1.8米,宽1.4米,为邓艾与其子邓忠合葬墓。墓前有石碑,书刻“魏征西将军邓艾之墓”。现邓艾墓遗址墓门残破斜掩,荆棘丛生,墓碑不知去向,仅存县文物部门1991年所立标记石碑一块。


    7.钟会故垒。《舆地纪胜》隆庆府古迹载:“钟会垒在普安县之北五十三里(实约七十里),三江合流,其上有一峰,乃钟会屯兵之地。”此地为剑门关外七里坡,即位于今剑门镇高峰村境内。此处山势平缓,靠近金牛道,大剑溪沿山坡流过。坡上有一高耸山包,与姜维营盘嘴遥遥相对,可供瞭望。当年钟会率十万大军攻蜀,于此屯兵,与姜维对垒,后人称此地为“钟会故垒”。


    8.汉德县故城遗址。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据蜀后,分广汉郡、涪县、梓潼、白水、葭萌县地,并新立汉德县,置梓潼郡。《元和郡县志》普安县:“汉德故城又名黄芦城,在县东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绝涧,唯西面少平,周回百五十步。”此地距剑门关5公里,踞金牛道、来苏小径会合处。北有剑门天险,南经剑州、绵州,通成都,东南经江口,由水路可达阆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文物部门在青树子(剑门关镇青树村)发掘考证,此地便是汉德故城遗址。


    9.小剑戍。据道光《重修昭化县志·古迹》和陶澍《蜀輶日记》云,小剑戍今名剑溪口,系大、小剑水合流入清水处。可见小剑戍即今剑阁县下寺镇大仓坝。《元和郡县志》利州益昌县:“小剑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一里。小剑城去大剑戍四十里(实为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自县西南逾小山入大剑口,即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所由路也,亦谓之石牛道。”“小剑戍”故址,近年虽有争议,但不必强求。据实地考究,在大仓坝建设“中国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则实为高明之举。


    10.皇后山。蜀汉炎兴元年(263)冬,张飞次女、刘禅之妻(张皇后)时在阆中闻成都紧急,即起身返回。途经剑阁金仙境内,闻后主已降,家国已破,悲愤之中便自缢于轿中,从人只好将其安葬于虎头山,此地后称为“皇后山”。山上庙貌森然,浓荫匝地,现存碑刻有诗云:“祭祀庙堂耸峰巅,二岭分崩脱箭弦。龙洞两崖秦时月,寨门三道汉时关。皇后殉国昭青史,后主贪生愧红颜。思古幽情记遗绻,孤秋傲雪影阳边。”


    诗文与传说

    剑门关古蜀道的天工之巧,自然之奇,历史之厚,人文之丰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纵情泼墨,激起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千古共鸣。这些诗文传说不少是歌咏雄关蜀道自然风光的,更多的却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这些同样是难得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认真从中汲取营养。


    1.晋代张载的《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地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凭险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壁。覆车之轨,无或重迹。”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既状写剑阁奇特之地貌,又揭示了稳固执政之真谛。


    2.唐代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另有《送友人入蜀》句云:“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剑门的雄险奇特,跃然纸上。


    3.杜甫的《剑门》诗更是表现了诗人雄浑沉郁的现实主义一贯风格,他对历史上“英雄”“霸王”们的并吞与割据,充满了愤懑之情。“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廊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想此无复偶,临风默惆怅。”


    4.唐代岑参的《奉和杜相公发益昌》中的名句:“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和南宋崔与之的《水调歌头·题剑阁》:“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曾引发毛泽东同志的极大兴趣,竟挥毫题写,留下了难得的墨宝。


    5.宋代鲜于亻先的《大剑山》:“武侯渭水屯兵日,司马秦中闲垒时。远业自能兴汉室,重门何事守坤维。刘吴逆峡终摧敌,钟邓缘崖亦济师。自古存亡关付咤,谁言双剑系安危。”诗中多处引用历史事实,言之凿凿,尾联发出深沉慨叹:仅靠地理优势,决不能决定社稷安危。


    6.南宋陆游的《剑门城北回望剑关诸峰青入云汉,感蜀亡事慨然有赋》:“自古英雄有屈信,危机变化亦逡巡。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付人。”这是诗人对刘禅无能的愤然讥讽和批判。


    7.明卢雍的《石牛道》:“蜀国利金牛,五丁凿山道。道通取灭亡,金玉信非宝。”一切视利如命之徒,必然自食苦果。古蜀王是也。


    8.清人乔钵的《翠云廊》:“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滑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极度描摩了剑门驿道古柏之神奇壮观,“翠云廊”也由此得名而享誉中外。


    9.清代赵挺元的《过剑关怀诸葛武侯》“奇险天开夏日寒,武侯苍柏荫冈峦。壁高万仞形如削,蹬绕千层势若盘。在昔兵屯原有算,讵知毡裹出无端。苍穹不欲延炎汉,怀古临风鼻也酸。”诗人目睹雄关驿道,奇景妙不可言;回首历史沧桑,竟然又生出几分悲壮。


    ……


    纵观剑门关古蜀道遗留下来的诗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地和谐统一,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雄险奇特的自然风光与错综复杂的人文历史经作者主体感受而相互交融,其鲜明、高远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丽的剑门山水画卷而名垂千古。二是咏史抒怀各具特色,尤以三国史实最为集中。歌颂英雄,弘扬传统,批判昏君,鞭挞小人,总结了成事在人、以德胜险的历史经验。同时,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统一、安居乐业的理想追求。


    这些诗文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人们在阅读赏析中不但自然产生出雄视千古、激荡人心的艺术感受,而且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沧桑历程回顾中又可获得深沉的人生思考和价值取向。


    至于剑门关古蜀道上的三国故事传说,更是不可胜数。诸如“张飞植柏”、“张三爷镇水”、“张飞捶泉取水”、“孔明杖”、“剑门豆腐干”、“剑阁腊肉”、“孔明兵书洞”、“姜维神像”、“阿斗柏”等等,无一不在各类书籍中有所记载,于民间广为流传。


    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获初步成果


    剑门关古蜀道集雄险奇秀自然风光于一体,聚汉唐宋元明清文化于一地,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尤其是2012年以来,剑阁县委作出做深旅游的战略部署,坚持规划引旅、文化兴旅、宣传促旅、产业惠旅的原则,以剑门关——翠云廊创国家5A级景区,剑阁县创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品牌建设为重点,突出三国文化特色,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优化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已获得明显成效。


    坚定成功创建决心,成立高规格领导机构,在全县抽调工作骨干,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保障有力有序推进。同时,完善了旅游政策和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剑阁县委县政府成为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和投资主体,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全面完成提升建设工作。将各责任单位创建工作均列入年度考核目标。


    强力推进剑门关景区创5A进程,全面落实标准,进一步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服务质量。截至目前,115项工作任务,除3项继续实施外,其余全部完成。其中突出亮点是新增剑门绝壁玻璃观景平台、往复式索道、汉德驿、钟会故垒烽火台以及绝壁鸟道、雄关剧院等,形成山上山下生态观光线、三国文化线、蜀道体验线三大闭合环线。同时全力推进文化进景区。无论是碑刻、建筑、楹联、雕塑,还是演艺、电影、书画,都强调突出了三国文化内涵。


    加紧筹建中国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这个园区位于剑门关景区的北大门入口处,位置十分优越。建成之后,将成为剑阁的旅游集散中心,剑门关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剑门关古蜀道三国文化展示中心,温泉养生休闲中心,同时这个园区将成为蜀道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影视基地、动漫基地。


    以厚重的蜀道三国文化、生态文化和豆腐文化为依托。先后打出了“游剑门蜀道,品三国故事”、“美丽中国之旅,最在蜀道剑门”等宣传标识,成功开展了一系列蜀道三国文化旅游节以及宣传促销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做了不少工作,已获得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


    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尤其是在研究上深度不够,还有不少空白,缺乏重大成果,与其丰富的资源不相匹配。


    相当数量的三国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未得到切实保护和开发,开发利用的资源仅停留在剑门关、翠云廊部分景点。


    剑门关景区还存在文化品位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景点单一、路线设置欠妥、文化导游资料匮乏、参观内容枯燥等。


    存在重开发利用、轻研究保护的现象。一些三国历史文化遗迹,面临消失危险,如邓艾墓、驿道古柏等。


    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剑门关古蜀道以三国文化为主导的旅游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需要社会各方面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市、县党委政府将保护开发、利用三国文化资源列为做深旅游的战略举措,作为工作目标下达给专门机构认真实施,并定时督查督办。


    建议组建剑门关古蜀道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机构,选拔熟悉本地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研究为先导,协助有关部门组织专门队伍首先深入实地调查剑门关古蜀道境内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已开发利用部分,摸清家底,分清类别,务求取得第一手材料,造出清册,力求心中有数。并根据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规划应包括北起下寺,南到武连,建设三国文化走廊,多点连片开发的步骤和内容。以此加速推进旅游产业强县富民的步伐。


    继续完善充实剑门关翠云廊5A级旅游景区的三国文化含量,充分展示三国文化特色。比如在相当长时间和若干人群中尚不清楚诸葛亮“凿石凌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的具体位置。经考证,可以认定现在剑门关景区入口的“雷鸣谷”一带,正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剑阁道”。建议在雷鸣谷口设立剑门关景区北大门。同时在此树立“剑阁道”文化标识,增添相应设施,使游客一进入景区北大门就能身临其境,产生“先声夺人”之效果。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留有诗云:“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就很值得我们参考。


    坚持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尽力恢复重建已毁坏但影响深远重大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诸如“剑阁道”“剑州武侯桥”“剑州武侯祠”“武侯坡遗址”,“捶泉遗址”“邓艾墓”等等。特别是要注重加大“张飞柏”的保护力度。像“石洞沟”“拦马墙”等处较为完整的古柏驿道区,应像国家保护基本农田一样,划出红线,竖立碑记,严禁损坏,以期后续开发利用。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同时,注意克服剑阁旅游景区现有宣传品数少质差的问题。建议组织编写简明实用、表达准确而内容丰富的《走进剑阁》旅游文化宣传系列产品。如《走进剑阁·旅游精品景点简介》、《走进剑阁·古今诗词楹联集粹》、《走进剑阁·影像文化展示》等。还可设计印制不小于8开的单页景区导游图,力求科学精准,一目为然。只有如此考虑,游客群众的快餐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剑阁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也才能行而且远。


    建议剑门关翠云廊景区,增加游客互动的三国文化娱乐项目,努力开发与三国历史文化关联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恰当运用声光电技术,使游客玩得开心,且有品位。“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更应突出三国文化元素,体现人文关怀情愫,增强剑阁旅游品牌营销效益。


    努力提升剑门关古蜀道各开发景点的文化品位,确需有关部门予以督查指导。不可否认,在“创5A”建设中,剑门关、翠云廊景区的文化品位已有较大提升,无论是亭廊楼阁的匾额、楹联,还是画廊、雕像、诗文都非常好地起到了移步换景、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得游客流连忘返,印象深刻。有些景点本来内涵丰富,但还是空白,也有的文化符号随心所欲,甚至粗制滥造。如剑门关镇的很多店铺招牌柱联就大不如人意。剑门关、翠云廊景区赠发的彩印折页资料,文字也均有错误。还有景区的旗幡标识为“汉”,实在令人费解,恐怕还是以“蜀汉”为宜,或标“蜀”字亦可。建议景区的文化宣传品,必须经过认真推敲,严格审查,方能印制使用,以免贻笑大方,影响剑阁声誉。

    (本报对此文有删节)



  资料来源:广元日报(2014年06月13日)

  收录时间:2023年08月01日

相关链接(日)
  • 三国志学会
  • 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 第三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国际论坛

          --《三国演义》研究与三国文化旅游(诸葛亮)

    2019年03月30日

  • 第二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

    2018年04月01日

  • 第一届中日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研讨会

    2017年04月03日